浅谈输血传染疾病的风险

【摘要】 目的:探讨对输血风险。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献血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进行检测。结果:市中心血站2010年1月-2011年1月献血者12 443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4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60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5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228例。结论:献血者查上述四项,尽可能减少乙肝、丙肝、梅毒经输血传播,减少输血医疗纠纷,输血有风险。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 R818.0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8-0135-01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治疗,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输血可能发生经血传播疾病。血站的主要工作是采供血,服务对象中献血者虽然为正常人群,但仍有部分的献血者为乙肝、丙肝、梅毒患者,其血液及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传染性。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我国制定法律法规要求对献血员进行包括对献血人员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在内的传染病检测项目,并要求复检。各项检测均严格执行《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基本与国际接轨。检验结果属于隐私,受法律保护。为此选取血站2010年1月-2011年1月献血者12 443人,在献血前对献血人员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中心血站12 443人献血,在献血前对对献血人员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哈美顿全自动酶名分析仪,TECAN洗板机。试剂:北京金膏有限责任公司,厦门新创公司。

1.3 检测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使用两个厂家的试剂对每一袋血进行两次全项检测。初、复检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不同的人员检测。

2 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4例,阳性率0.84%,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60例,占0.4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50例,占0.4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228例,占1.83%。

3 讨论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可通过血液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没有肝炎症状或体征,其他各项检查指标也正常,且这种状态已经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自觉症状,参加献血时不知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血液及血液标本存在一定的传染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能参加献血,我国有1.2亿。我国献血员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输血及血制品曾是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途径已得到明显控制,但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的人也不允许献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有:(1)病理性增高,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等,都能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2)滥用保健品和补品。(3)长期酗酒导致酒精肝,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脂肪肝,造成转氨酶高。(4)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5)健康人的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本站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228例,1.83%。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加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约1.31%,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多为肝脏疾患引起[1]。

梅毒患者是梅毒唯一的传染源。梅毒病程较长,尤其是潜伏期梅毒患者,体内虽感染有病原体但可以无临床表现,此类患者参加献血,为不合格血液,健康者或其他各种疾病的患者输入了由他们提供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可以使受血者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结果及时按疾控中心进行疫情报告。并通知本人,须正规治疗,同时患者的配偶或有性关系的人应当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2-4]。

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很发达,但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主要是因为存在窗口期等原因。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患者后直到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前的这段时期。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已存在病毒血症,但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乙肝表面抗原的窗口期分别为70 d和56 d。梅毒需要四周(28 d)才能检测排除。所以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输血仍可能传播乙肝、丙肝、梅毒等多种疾病,所以输血有风险。能不输血就不输血。

参考文献

[1]蓉莹,郑欣.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区变异的研究[J].中国输血,2011,24(7):565-570.

[2]徐守辉.输血前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0,12(8):178-179.

[3]付勇水.丙肝病毒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1):873.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4-456.

(收稿日期:2012-04-09) (编辑:徐睿瑞)

推荐访问:输血 浅谈 传染 疾病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