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中德育功能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升华的有效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作为一种教学过程再创造的过程,能更好地反映出教师的知识归纳水平和驾驭教材的综合能力。就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及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知和整合,而忽略了对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理清教材内容,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地增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内容,使枯燥的教科书变成有声的语言,能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使所学知识达到升华,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功能”渗透,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正确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从中学生的年令、知识、心理特征来看,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固然必要,但动辄为共产主义奋斗,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往往会适得其反。历史教材中做到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中不光是给学生课述生动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故事,而是要通过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整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国历来就有重视贤才的良好传统,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汤用伊尹到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乃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治世盛世局面,无不与贤臣良才的辅助有关,特别是唐太宗获悉魏征去世感言:“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之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体现了他爱惜贤才,重视讷谏的思想。也应了中国的古话“谦受益”、“满招损”。

同样,我国有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汉高祖和他的后世者汉文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而知“舟所以此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要给不足,股虽人听管弦,而在其中矣。”“从而治世必须”“居安思危”,因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

我国古代如此,近代及现代史更是如此。毛泽东正是总结了五四运动以后的经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以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自1956年至1976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重重波折中也取得了成功的探索经验,邓小平正是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走上了经济富裕,国力冒盛的强国道路。

日本在两次革新中,首先没有全盘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积极汲取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诸如此类的事实学习和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认同感和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二、以史为鉴,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想。

(1)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改革发展的创新意识。纵观中国历史,只有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国家才会迅速发展。反之,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失去前进的动力。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孝文帝改革等,无不表现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成规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进而推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每一个盛世或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改革创新的结晶。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国富民强,进入世界强国之林。诸如此类的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改革创新对整个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

(2)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我们自豪。从黄帝造宫室,制衣裳,嫘祖养蚕缫丝,仓喆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乃至我国历史长河中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向世界昭世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因此,学习每一段历史不仅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3)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在几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历史实事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加强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到兼容并蓄,才能使社会和谐进步文明发展,这也是未来建设者们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情感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奋努力。铮铮铁骨,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卖主求荣,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都会在教材中出现。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使学生能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效仿的对象,深化学生情感,促进道 德行动。

历史教材中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赛矢志西域百折不挠;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以及戊戌六君子舍生取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通过这一系列英雄人物和言论的展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体会到,假如当祖国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也达到了历史课德育教育环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坚持真理的民族。在为民族团结统一, 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业绩和丰富的嘉言懿行,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教材。司马迁的执著,李时珍的顽强,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恩来的“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这些人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都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报国之心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更使学生看到了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卖国之贼曹汝霖等人的下场,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丑恶言行及下场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辨别真善恶的能力,弘扬了正气。

总之,历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升华的有效环节,通过对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以及一些历史名人对国家或社会所做的贡献等不同方面的学习和认识,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良好素材。教学中教师只有在理清教学内容,正确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地增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升华,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推荐访问:德育 教材 功能 研究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