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傣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及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摘 要〕土掌房是云南彝族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滇中傣族在借鉴彝族土掌房的基础上,溶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傣族土掌房。从民俗学的视角,就滇中傣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及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能为滇中傣族土掌房的保护、传承及其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傣族土掌房;民俗文化;民居

彝族、傣族为云南的世居民族,彝族一般分布于山区或半山区,而傣族多分布于江河流域。由于山区平整土地稀缺,彝族先民创造性地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土掌房。土掌房作为彝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经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云南各地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彝族土掌房。土掌房多为一层,也有二层、三层,多建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斜坡,干旱、少雨的彝族聚居或彝汉混居地区。在建筑布局上多为聚集模式,建筑外观呈现出层层叠嶂的特殊布局。这种模式既节约土地空间,又体现了彝族作为狩猎民族的集团组织传统。居住于怒江、澜沧江流域的傣族采用干栏式建筑民居,而居住于红河上游滇中一带的傣族则在借鉴彝族土掌房的基础上,溶入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傣族土掌房。本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以滇中傣族土掌房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特色及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滇中傣族土掌房的建筑特色

据《新唐书》记载,南诏彝族“所居屋皆平顶房”。这表明土掌房有记载的历史已达一千多年,没有记载的历史则更长。土掌房虽为彝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但笔者发现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竜村存在着傣族土掌房民居,该地傣族土掌房加入了滇西与滇南傣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因受其民俗文化的影响而明显不同于彝族的土掌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文性及民族性。

传统土掌房用土、木、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采用夯筑土墙和柱子同时支撑房顶重量,做成土顶、外墙开小窗的土木结构房屋。在建筑模式和建筑材料上,漠沙镇傣族土掌房和传统彝族土掌房基本相似,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土掌房作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以满足人类自身休息、娱乐、防风避雨等需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独立空间,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进程中融合自身生活经验、劳动技能等主观因素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客观因素的结果。瓦砾在传统土掌房建筑中并不常见,但滇中傣族土掌房则使用瓦砾进行建造,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而且更能体现民居的适用功能,进一步突出了傣族民居的防雨、透气等功能。

其次,傣族和彝族的土掌房虽都以木为基本建筑材料,“木”多为红毛树和松树,但傣族土掌房依然保留了用“竹”这一傣族传统建筑元素作为其装饰元素的特点。米斯凡德洛曾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认为装饰并不在多,有时较少的装饰更能体现出美,例如诸多西方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会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拼接,以传达设计美感。米斯凡德洛设计的作品中采用材料种类不多,但看起来并不庸俗,相反却赢得大众的认可。傣族土掌房虽在装饰中运用的材料较单一,但并不缺乏美感,主要体现在窗户多为竹条编制,这不仅提升了土掌房本身的建筑特色,而且为地处闷热河谷地带的土掌房增加了透气性,当地傣族村民仅作一些简单的处理,便可巧变万端,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

再次,傣族土掌房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客厅、厨房、卧室和储物间齐全,体现出近乎“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并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家庭居住安排中,傣族土掌房与北京四合院的布局有些相似,依然以“长幼有序”作为安排居住的标准。一般为三进深,每一进深台基高度有所增加,长辈居住在房间最高处,也是最里面的几个卧室,晚辈靠外。此外傣族土掌房多为两层或三层,年龄较大的长辈上楼并不容易,因此,二层房间多为儿孙新房。通往二层设有木质爬梯,高度宽度角度都有一定考究,为安全考虑,爬梯左侧设有由房顶垂下的绳索,近距离观看令人叹为观止。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一个美的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最后,滇中傣族建造土掌房使用滇南、滇西傣族干栏式竹樓的建造布局,但因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单体式和组合式两种土掌房建筑样式。每家每户都有各自的庭院,不再像彝族土掌房集聚模式那样外观上显得拥挤,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创造出上下、左右都可以互通的丰富空间。单体式外部则开敞显露,不用外墙,和自然融为一体,形式自由,不求规整对称;组合式则使用外墙圈起,内部空间丰富,功能分区合理,更显结构穿插之美,因此更像现代化小别墅的布局风格。

二、滇中傣族土掌房与其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位学者说过,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①中国的民居建筑能直接展现出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傣族土掌房在建筑特征上与其所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关系密切。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包含生活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最初的“民俗”见于《礼记·缁衣》 :“故居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居建筑文化属于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服饰和居住等。现代民居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为了让人们拥有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为人们遮风避雨。滇中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土掌房与其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其传统民俗文化早已深刻溶入土掌房的建筑之中。

首先,选址与民间俗信相关。民间俗信可以视为民俗文化中非理性的崇拜与信仰及其相关的活动。如一位当地老者曾告知关于土掌房选址的方法,许多傣族村民在选址时首先会拿出一碗米,在选中的地点挖一个小坑,在坑中倒入几粒米,隔些时日后挖出,如果米发霉则此地不可入住。当地居民的做法看起来虽迷信,但从科学角度来看原因其实很简单,米放入土中,如果发霉,则表明土地过于湿润;如果出现干煸,则表明土地过于干燥;如果没有变化,则表明土地气候适中。此种方法不仅解决了选址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傣族的智慧,避免了选址错误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其次,傣族土掌房的装饰元素与其民俗文化的诸多方面有关。如宗教信仰民俗、民間工艺技术、民间工艺美术等。以“竹”作为门窗的基本材料,编织成丰富的图案及样式,其制作工艺体现着民间工艺技术的水平;且那些图案多为当地民族宗教信仰的元素,与民间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最后,傣族村民多聚族而居。聚族而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房屋紧凑型,其密集程度可达到“下雨不湿鞋”;二是房屋不相连,虽聚族而居但住房不通连。傣族土掌房村落则属于后者。聚族而居多为式样相同的民居聚集而成,彝族土掌房虽式样相同,但布局和傣族大为不同,聚族而居的傣族村落更像融入自然环境的别墅。聚族而居的村落布局极其讲究风水,风水起初为相地、相墓之术,后为生存,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法影响,开始转入对人类环境的选择,其中包含一些感性的积极成分,也包含地理学、气象学等科学因素。傣族土掌房村落依山而建,符合我国建筑中背阴向阳,坐北朝南的建造传统,这并非只是利用光照的因素,与阴阳学说也有一定的联系。

结?语

民俗文化与民族的美术、建筑、音乐、生活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滇中傣族受到其民间俗信、工艺文化、宗教信仰、传统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等民俗文化的影响,建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傣族土掌房村落及建筑布局。这不仅是傣族人善于学习、借鉴和接纳外源文化的结晶,也是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典范之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 释:

①郑光复.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J].新建筑,1984(2):12-15.

参考文献:

[1]JuliusE.利普斯著,汪宁生.事物的起源[M].贵阳:贵阳教育出版社,2000:66-67.

[2]吴昊,辛林岭,杨明珠.滇中傣族土掌房融合及建筑特征探析——以云南新平县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曼奄傣族土掌房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7(7):194-196.

[3]郭晶,徐钊,石明江.云南花腰傣新型土掌房民居建筑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5(22):1-3.

[4]夏娃.建筑艺术简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郑光复.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J].新建筑,1984(2):12-15.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7]杨明珠,杨涛,张扬.文化生态学下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剖析[J].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推荐访问:傣族 民俗文化 特色 关系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