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城镇具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和68.1倍(国家统计局资料,2005年)。贵州农村人口数量多、比重大、素质低。“五普”时贵州农村人口比重为8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面21.7个百分点;城乡文盲率分别为6.53%和16.20%,分别高出全国2.49和7.9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在20%以上,年出生缺陷总发生人口在2.6万人以上。

贵州不仅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全省公众的科学素质也普遍较低。据2005年全省首次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具备科学素质(包括,1 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2 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3 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影响的了解程度。)的公众仅占0.61%,其中有18%的公众真正相信各种迷信。《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务院2000年2月6日发布)指出:“公民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全方位的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紧迫、严肃的重大政治任务,事关全局,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一、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

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这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一不取决于我们对农业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无一不取决于我们知识的积累和增长;特别是取决于农业的主体——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来不断提升或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农业。现代农业在时间上没有公认地确定的外延或界限;在空间上也没有公认地确定的内容或范围。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时代,其具体内涵是不会完全相同的。加拿大有人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由一系列现代经济部门组成,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加工和零售商,一直到消费环节。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包括三个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产、供、销环节。即产前环节包括农机、农药、农膜、化肥、种子、饲料、柴油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产中环节包括种植业从种到收;养殖业的从育肥到出栏;林业的从栽到伐;渔业的从放养到捕捞等。产后环节包括采收、包装、运输、加工、储存直到销售。日本定义为“食物关联产业”,即农、林、牧、渔部门及其相关联的产业部门,包括食品业、资料供应业、关联投资部门、饮食业以及流通产业部门等。我国则将农业划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

现代农业的特征可概括如下: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现代综合企业;是不断扩展的多元化、综合化和多功能化的新型现代产业;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可见,现代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众多的经济部门,通过相关联的生产活动、技术与社会活动紧密相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代农业这个词可以一直沿用下去,永远也不会过时,相对传统农业而言,也可将现代农业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或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化经营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流通技术与现代营销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引导农业;用培养农业的主体——新型农民来持续发展农业。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安全化、品牌化和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促进“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上述一切关键的关键是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将难以实现。

1995年世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制定了一套新的评估世界各国财富的方法;即:某国财富:自然资本+创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源、矿产资源等;创造资本包括机器、工厂、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系统等;人力资本包括国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情况等。按此估算方法,当时中国在世界192个国家中排名162位。其中人力资本占77%,创造资本占15%,自然资本仅占8%。故从对策上看,我国提高财富的主要环节应放在人力资本和创造资本的开发上。应当把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人力资源永远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最重要的第一战略资源。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巨大的驱动器。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社会的回报效益远远大于物资资本的积累,而且风险小,回报的时间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反复强调:“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美国农业产量的迅速增长,其主要原因不是土地、劳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资资本积累引起的,其余80%主要是由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美国从1998年起推行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的“新农民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美国农业的快速增长。

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综合素质,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是促进农业“三增”,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始于1997年日本大分县所谓“一村一品”的运动,明确提出:培养人才,面向未来,“造村”运动并不只是物质性的“造物”运动,更重要的是精神性的“造人”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其新村运动的内涵是脱贫致富,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与协作”;通过教育、培养、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创建一个和平安定、民族团结、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社会。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

是提高其劳动力市场收益的决定因素。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会获得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带来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增长。

历史证明:人类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归根结底都是通过人的知识化和现代化来推动和实现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首先在于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知识化和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这充分说明: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发展现代农业是新村建设的着力点,而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则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重要的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它是以保障安全食品的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与科学管理方法为支撑;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下,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节约化、标准化、安全化、社会化、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农业劳动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这和我国,特别是我省农民的现状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在农业现代化发达国家里,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足5%。以美国和法国为例,其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农民人均的近50倍和100倍。

我国农业一要满足13亿人口的食物保障问题;二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粮食需求每年需增加80-1004公斤左右,而资源的约束将更加突出。农民的素质较低,在全国农业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的人数占37%,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3%。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由于农业劳动者素质低,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加之传统的家庭小规模生产方式,使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例如,小麦单产为欧洲国家的50%,玉米为美国的60%,水稻为埃及和澳大利亚的70%。可见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美国只有200万农民,占总就业人口的0.75,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产品总比例的25%,2006年,美国农产品出口达770亿美元。我国人均耕地仅1.41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力不强,每年因灾害损失达千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二、三产业的1/8和1/4。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有“三大支撑”,即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现代农业人才。而现代农业人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支撑。

贵州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程度较低,不仅限制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掌握和吸纳,降低了农业科技的效益,而且还会使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增加。发达国家如美、日、德国等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有农业科技人员40多名,而我国西部地区还不足6名,据省农业厅科技处的资料:贵州平均2万农业人口有1名农技推广人员;每3万农业人口中才有1名农业科技研究人员。加之,农业科研经费不足,科研体制不顺,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或部分农业科技人员闲置不能发挥作用等,对农业科技的推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永不衰落的产业,粮食(食物)永远是人类就发展和进步的巨大支撑,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自主的保障,农业增长和经济发展呈相关。FAO农业与发展经济部的专家普拉布,平加利认为:“历史上农业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化国家和现今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显示,农业是促成非农部门增长和全面经济福利的发动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然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

二、全面规划、加强培训、分步实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要通过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来实现。

提高农民的素质还具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2亿多,农民增收困难。既使解除了农民进入非农行业和城市就业的各种限制,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当前广大农民尚缺乏就业的能力,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很难获得稳定而良好的就业岗位,只有以极不稳定的体力劳动为主,而且失业的风险增大。我国农村劳动力中90%以上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解决农民就业能力的途径必须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同时对其子女——潜在的农民也必须进行平等的基础教育。

以惠水县摆榜乡为例,几年前全乡人均产粮仅200公斤左右,人均纯收入300元左右,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怀下,通过大力加强科技扶贫的力度,使大部分农民掌握了1到2门增收致富的农业技术。到2005年时,使该乡的水稻亩产由原来的100-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马铃薯的产量由亩产300-400公斤提高到1500-2000公斤以上;人均占有粮食由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左右;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1430元。实践充分证明: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针对性的分阶段进行科技培训,可以显著地促进农业“三增”。

培养新型农民,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作了重要部署,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坚决贯彻执行。省、地、县、乡都应:1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但应特别注意培训的长期性、连续性、针对性、阶段性和实效性。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TAFE),以能为本的培训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培训经验,颇有参考意义。

2 培训和提高绝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任何一项先进技术都不会是“万古长青”的,今天的先进技术,明天就可能是落后的技术。现代农业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培训也必须是不断发展和提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3 培训必须落脚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两个能力”和拓宽“两个渠道”。即持续提高吸纳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因此培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以培育出各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市场观念,创业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培训。4 各级政府要强化领导,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培训资金的落实。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初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其具有一技之长,并能了解和运用市场信息去增收致富,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

责任编辑:王 方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 举措 提高农民 素质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