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民间俗称疾病的本质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3A-0628-01

在儿科临床或护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病人咨询一些有着广泛的民间俗称的疾病与症状,部分医护人员常常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现就儿科常见的几种有着民间俗称的疾病或症状的实质及相应护理介绍如下。

1、马牙子

在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病人中,常会遇到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龈上凸出的黄白色球状物或附着物;另一种表现为硬腭中央的黄色小结节。民间认为这是新生儿不吃奶的原因,流行用针挑破或用布摩擦掉。这种认识与做法有导致口腔感染或败血症的危险。本病实质上为上皮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包裹形成,可逐渐自行脱落或吸收而消失。因其内没有神经,不会引起疼痛、不适,不必处置。

2、岔气

表现为运动时突然一侧胸痛,说话、咳嗽可加剧疼痛。本病实质上为呼吸肌痉挛,是人体由安静状态转变为运动或过度运动的过程中,呼吸肌的运动不协调所致。发病时应休息,做深呼吸运动或局部按摩。

3、闪腰

年长一些的小儿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腰痛,不敢咳嗽、说笑,不敢翻身、活动。本病实质上是急性腰肌扭伤,多为用力过猛、姿势不当,引起后纵韧带损伤,可卧床休息、热敷、理疗、按摩等治疗。

4、攻心翻、羊毛疔

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四肢乏力、手足凉等,民间认为有生命危险,需用针刺破肛门黏膜或胸部皮肤,以排出毒素。攻心翻和羊毛疔是克山病的俗称,在非流行病区应为急性胃肠炎,可给予解痉、抗感染治疗。

5、惊吓

3个月内的婴儿,当由声音刺激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上肢突然展开,又迅速拥抱的动作。本病实质为拥抱反射,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受到刺激后冲动传播广泛,而引起一系列动作。这是一种原始的生理的神经反射,出生后百日左右症状可自行消失。如症状频繁或消失延迟,应警惕维生素D缺乏病。1岁—3岁的小儿,受到外界环境强烈的刺激后,常有哭闹不止、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甚至发热等症状。民间常采用巫术治疗,有时症状反而加重。本病实质上为恐惧症,去除了不良的刺激因素后,可给予镇静、退热等治疗。

6、上火

小儿经常有口唇生疮、牙痛、咽痛、流鼻血、眼干涩、便秘和厌食等症状,民间或中医认为是上火,分为食火与虚火两类,按部位分为心火、肝火、胃火等。本病实质上是相应部位的感染,如口角炎、龋齿、咽炎等;部分症状有明显的心理诱因,可诊断为焦虑症。

7、臊疹子

2岁以下的小儿,先发热3 d左右,随后面部及躯体出现玫瑰色小米粒样皮疹。民间认为本病为疹子未出透所致。本病实质上是小儿急疹,为病毒感染所致,应予抗感染治疗;高热者易发生惊厥,应予退热。

8、蛔虫斑

民间认为以下为感染蛔虫的表现,应给予祛虫治疗。面部白斑,两侧颊部出现形状不一的浅白色斑,其实质是单纯糠疹,也叫白包糠疹。巩膜蓝斑,巩膜出现大小不一的蓝黑色斑点,其实质是色素沉着的痣。指甲白斑,指甲上出现白点或白线等,其实质是甲部营养不良。下唇颗粒,下唇出现数目不等的灰白色疙瘩,其实质是黏液囊肿。

本文编辑:王钊林

推荐访问:儿科 俗称 护理 本质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