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处理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南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的结果。常有持续而剧烈的心前区疼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演变、血清酶学增高等临床特点,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本病的紧急处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注意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常见的问题

●过于依赖胸痛症状,临床上不是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都具备胸痛症状,可能是以腹痛、牙痛以及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等表现为首发症状,因此怀疑急性心肌梗死而心电图为非诊断性表现时,应短期(每隔10~20min)重复心电图,并且是18导联心电图检查。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应加做右胸导联心电图,因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约半数在发病10 h后消失,易导致漏诊。

●梗死前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形成过程中,患者胸痛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因而不能凭借胸痛缓解期“正常”心电图而放走患者。

●忽略引起ST段抬高的其他原因,如冠脉痉挛、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累及冠脉开口等。观察心电图动态演变是关键,诊断时应该结合病史、体格检查、CT等影像学检查。

临床工作中勿把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疾病都当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来处理!心脏病专家退变成介入专家是冠心病“诊断现代化”之忧。越来越多的胸痛或胸部不适患者,未经过详细问诊及体检、无创检查,就直接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介入医师通过目测判断病变严重程度予以支架治疗。

如果把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抗栓或溶栓药物治疗,那将是致命性的错误。

如何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

提高人群急救意识,加强基层急救培训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应该进入医院绿色通道处理的胸痛疾病,要求从急诊科大门至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30 min,从急诊科大门至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时间<90 min。目前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诊治水平和方法差别甚大,急需规范、提高。高危人群紧急求治意识淡薄,发病后拖延就诊者不在少数。

对高危胸痛人群进行宣教、普及疾病知识、提高自救意识,对社区医生进行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抢救和心肺复苏的水平,遵循“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方针,推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救关口前移,构建院前、院内、出院后联动管理的新型急救体系,是降低高危胸痛患者总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应该择优选择冠状动脉再灌注能够迅速、持续、完全开通梗死血管,恢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流供应,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功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包括静脉溶栓、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药物的研发,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急诊PCI再灌注治疗优于静脉溶栓。

然而,毕竟不是所有医院都有条件实施急诊PCI。没有急诊PCI条件的机构对于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如何决策?是留住患者就地溶栓,还是立即转院PCI?临床试验显示,对于起病3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选择急诊PCI还是静脉溶栓。取决于哪种方法更方便、快捷,就地溶栓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新一代溶栓剂,比如国产尿激酶原的应用但是如果发病>3 h,或有溶栓禁忌证呢?荟萃分析显示,转院PCI优于就地溶栓,前者死亡、再梗死、中风率显著降低。

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全程管理患者对于STEMI患者,除了以上工作,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有研究表明,在PCI术前给患者静脉溶栓剂,或只给糖蛋白Ⅱh/Ⅲa受体拮抗剂(有些研究是在救护车上开始给药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了PCI的获益,降低了死亡率,利用术前准备的时间先行药物治疗,开通或部分开通梗死卡H关血管,保护微循环,改善心肌存活,保护左心室功能,减少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并且为PCI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在介入治疗时代,我们还需要优化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如果介入治疗是STEMI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案,那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疑是STEMI药物治疗的基石。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是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药物治疗方案

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还应高度重视几件事,充分镇静止痛、抑制交感神经、防治低钾血症、关注心肌微循环、保护患者心功能。为进一步改善STEMI患者远期预后,我们需要全程管理患者,加强随访,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几个问题 紧急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