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哲学

一个僧人,不发一语,不视一切,在一座寺庙中静坐多年。后来,他遇到一位高人对他大喊道:“你整日在叫什么?看什么?”僧人猛醒,开口便说自己在和爹娘对话,并观察爹娘的行动。这位高人说:“爹娘就是佛,你回去吧!”僧人安心地回家去了,这位高人就是王阳明!

我认为王阳明的哲学,就是“静”中有动,大山不言,却能蕴万物之灵!我曾去过五台山,这里非常清凉。只有钟声和风声相伴,但我感到神州莽莽,幻境纷陈,芸芸众生,梦魂颠倒,历代高僧和帝王都曾走过这里感悟人生。传说万法俱全的文殊就是在这里演经说法的。清凉山以静悟动,以小观大,我又想到曾有多个大师合作画万里长城的宏大场面,竟不如我那小小两岁的孙子,趴在地上“探索”蚂蚁打架的奥妙,更具艺术魅力,前者在形,后者俱神。一个人的真本事,必备“道”和“术”二字,“道”求学问,“术”谋生计,“道”为静,“术”求广大,两者虽不可分离,但“道”应为“术”先矣!以静驱动,力量无穷!

话入正题:曾有这么一个可爱又美丽的女孩,为了寻求至高无上的“文化生活”,云游大江南北,探入深山,住过寺庙,学习绘画,挥洒诗文,常常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看她的经历,我感到人生就是修行!这女孩不恋红尘,但求朴素,静心作课,志在高远。很多人说她“不食人间烟火”,不恋爹娘,淡薄人伦。岂知她为了拯救父亲的五百棵瓯柑树而到处奔走,为了母亲多年风湿性关节炎的旧疾,而研读针灸奇穴,壮胆为母驱病!她涉及过艺术的殿堂,又回归于民间风俗,以手工艺作品的创作(瓯塑、瓯窑)更接近民意,更普及大众的文化生活,她在“靜”中观世音,立志博大,却又道路艰辛!她胸怀在蓝天,而深情埋沃土!这个从“静”中探索人生道路的女孩叫青弘,家住温州龙湾,靠近东海,崇拜弘一大师,故谓此名!

青弘为何选择瓯窑、瓯塑作为她从事文化追求的标识?因为中华文化,从“坭”开始升华,又从“坭”落到实处,青弘的选择很智慧!

我们的先祖开始过群居的生活,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奋斗,为了生存,发明了骨器和石器。到了原始社会,知道用坭土捏塑,取材随处可得,工艺也比玉石凿刻容易得多。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一些宗教祭祀物,陶制或坭塑品就是证据。至于古代传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黄土作人”(据《太平御览》卷)也是据东山嘴祭祀遗址。可见,人类的文明及其传承,不无与“坭”有关。坭塑对于人类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为生活所需,人的生理需求,必定会自觉使然,烧罐、制盘;二是文化所求,人们获得生存,还要文化享受,用坭塑各种美好的图腾、饰品,更是文化世代传承的主要内容。我说人类的生存就是靠“吃”和文化追求,坭塑制品的“生命力”就在于此!

温州的坭塑称为“瓯塑”,其名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温州又有“百工之乡”的美誉,从事工艺行业的专家、大师齐名于国家水平者无数。青弘学艺的初级阶段,在工艺的技法上得到很好的训练,她感恩老师的指点。在她行走的漫长道路上,深知工艺文化追求的重要,这是所有工艺美术人的共识!我在参观温州工艺展览时对同道人说:“工艺品的技法水平已达世界之最,但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设计”就是创意,这决定于作者的文化修养,也是作品的灵魂!拿青弘的部分瓯塑作品来分析:

如“燃情类”,诸多的莲花,或工或写,虚虚实实,构图新颖,色调素雅,“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晚荷人不折,留此作秋香”,“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这样如诗如歌的工艺设计,谁见谁爱,不是一般的匠人所能及的!

如“文献类”的诸多古画“沿生品”,仿宋画的《瑞鹤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温州《白象塔文物》等,利用瓯塑材料和技法,制作得逼真、大气、文人味很浓,可作收藏臻品!

如“民俗"类,受我启迪,以连环画形式,运用瓯塑技法,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神农》等。

豆蔻年华、尘世莲开的青弘,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故事可讲。她凭借自己多年修炼的体会,书写在瓯塑作品中。她,静静地思索,从容地创作,这样的“匠人”,在当今浮华的时代,能找到几个?如果王阳明再世,也许会对这个青弘大喊一声,道破天机!可青弘仍然面对现实,终日沉迷在坭中,孜孜不倦!

青弘将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和实践教学经验写成一本书,可当作传承瓯塑艺术的教材,也可为中国非遗传承积累点文化财富!我认为年纪轻轻做点事,难能可贵!应该鼓励和支持。然而,艺术追求无止境,艺途遥遥,学海无边,希望青弘继续保持静观世态、好事多磨的意志!这乃是本文开篇的初衷!

2019年4月于北京

推荐访问: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