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构建学校德育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到当代中学生身上。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学生身上出现的新特点:价值取向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及时行乐,金钱至上,缺乏感恩之心;价值目标选择上,重个人轻社会,不仅对社会缺乏责任心,甚至对父母、对自己也缺乏责任感;价值评判标准出现偏差,对老师、父母和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对自己和他人采用双重标准,荣辱感模糊;价值实践上随心所欲,不加节制,重个性张扬,缺乏对基本规范的认同与守护。

有眼光的教育家都知道,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不能完全由学识来决定。个人的品性、特质,特别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更加重要,越到高层,这个方面越重要。更何况学生的品性,是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在中小学校如何在德育范畴、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以我们在泰和四中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为例,谈谈用“感恩、知耻、规范、责任”八字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

●感恩

以德立校,首先必须以德立人。立人就是要关注师生品德修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的价值观与学校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立人首先要学会感恩。感恩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是一种博爱、仁慈的伟大情怀。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回报社会,勇于奉献的价值观。

师生到一所新的学校,对社会、对他人、对学校的生活、制度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感”然后才能理解什么是“恩”。借助节日资源开展“节日八个一”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都过得充实,让每一个节日都成为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成为泰和四中德育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三八妇女节给母亲梳一次头,数数妈妈头上的白发,体会母亲经历的岁月沧桑,知晓晚辈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父亲节给父亲洗一次脚,摸摸父亲脚上的老茧,理解父亲劳动的艰辛,树立勤俭、节约、不奢侈的观念。同学生日给他(她)自制一张贺卡,体会施恩的快乐和友谊的甜蜜。中秋节给父母盛一碗饭,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增强回报他人的使命感。元旦给亲人写一封信,畅谈自己对未来的设计,享受美好社会对自己的人生激励。七一、十一参加合唱团或文艺演出,感受党的温暖、祖国的伟大,增强国家第一观念。教师节与老师分享一个最感人的故事,感受奉献精神和科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节日八个一”感恩教育活动,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又紧扣时代脉搏,把教育目标落到了日常生活小事上,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高三的匡鸣同学在他的诗作中写道:感恩是一种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欣赏他人、赢得自尊的生活智慧;感恩是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刘歌同学说:“以前听说感恩,只是雾里观花,不知道说什么。现在我是在学中做,做中学,我懂得怎样感恩了。”

●知耻

感恩教育让师生知恩、报恩,是引导师生积极向上;而知耻教育是引导师生划出一条道德底线,在师生中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积极的价值评判体系、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知耻近乎勇”的目的。学校的知耻教育,不可以、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墙上、嘴上,而是要根据发生在师生身上的不合道德之事,定格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定格在路边、教室、寝室、运动场、集会等生活场所,让师生知道什么事不可为。

一是明确不可为之事。泰和四中编印了《学生读本》《规范手册》,入学教育时,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规定学生不能做的二十条特别指出。如第三条“不染发、化妆、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第十二条“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时多做自我批评”。用这二十条“不”字开头的规定,规范学生言行,让学生明确不可为之事。

二是坚持“道德长跑” 。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班主任把指导、督促、批阅周记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周记中及时发现、矫正学生思想、心理问题。

三是落实“一分钟谈话”活动。任课教师每天至少要对三个学生进行一分钟谈话。内容可以是表扬肯定,也可以是批评教育。方式可以是学生找老师,也可以是老师找学生。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在关心自己,学生的错误可以得到及时发现,矛盾可以得到及时化解,短时间做的却是大功课。

四是定期进行一周升旗仪式后的每周小结。每周评出的文明教室、文明寝室、优秀公共卫生区、好人好事、存在的主要问题、脏乱差寝室等,由政教处在校会上小结通报,让师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五是坚持正、反面教育相结合。认真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什么行为是光荣的,什么行为是可耻的。对违反道德规范的学生,制定了五个层次的处罚规定,做到了扶正祛邪。

“知耻”教育,及时矫正了学生中出现的不规范言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又极力抵制各种错误的影响,逐步形成符合校园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规范

如果说感恩教育是引导学生做什么,知耻教育是教育学生不该做什么,那么规范教育则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怎样把事情做好。

泰和四中会议室有一块醒目的匾幅,上面写着: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检查=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警示学校党政班子对工作要狠抓落实不放松。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泰和四中人的工作规范。

学校寝室有“550”公约。即“五个不”:不随便带外人入住,不睡懒觉,不拿别人的东西,不讲脏话,不影响他人休息。“五条线”:被子、枕头一条线,衣服、毛巾一条线,桶子、水瓶一条线,茶缸、牙刷一条线,鞋子一条线。“零检查”:建立免检寝室,其程序是:全室讨论签名——政教处考察批准,张榜公布——校长授牌。寝室公约规范了学生的生活行为。

明确可为之事。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以“要”字开头的30条整理出来,组织学习,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操作细节,制订评优标准,表扬奖励做得好的学生。比如评选“十佳学生”,只要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做得好,就可以给予表扬,张榜公布,并配上校长寄语。反之则要适当进行罚处,如课堂不发言,罚唱一首歌;作业不按时完成,帮同学洗碗一天;做操不认真,补做十个俯卧撑;上课精神差,下课绕着操场跑。这些学习行为规范是学生们讨论举手通过的。

泰和四中有两块展板,一块是格言展板,师生把自己喜爱的格言展出来;还有一块展板,叫“心灵卡片”,师生可以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格言展板和“心灵卡片”引领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走出成长的沼泽,规范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严格规范,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品质,培育了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七年级家长会上,学生陈斌的家长说:“陈斌在家被子会叠了,学习用品会整理了,而且还教我们要定期打扫院子,当起了老爸的生活小老师。我孩子的变化真不小。”

●责任

会做好事,不做坏事,把事情做好,是感恩、知耻、规范教育的任务,而责任教育则是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促使人们的感恩、知耻、规范变成一种行为上的自觉。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位置。责任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赋予每一个人的天然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高的使命,进而取得更大的荣誉。从个体上说,责任就是对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坚守,是对工作和学习的出色完成,是人生意义的升华。

爱国、爱家、爱自己是一条德育主线,虽然层次不同,但“爱”就是一种责任。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事抓起。爱国行为常常表现在小的、具体的事情上,抓好小事,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我们国家的未来就有希望。2008年高考的第一天,一群学生出现在泰和四中校门口,被门卫阻挡,为头的一个女生说:“高考了,学生都放假了,一个阿姨搞不了全校卫生。我们自愿组织起来,看看有什么工作要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组织高考的县领导笑了,校长笑着说:“放他们进来,满足他们的责任心吧!去找团委领志愿者徽章,分配任务吧!”

泰和四中长期坚持开展“三无四勤五珍惜”活动。“三无”是指做到无乱涂乱画,门窗玻璃无破损,道路、场地无垃圾积水。“四勤”是指做到勤梳理,勤洗刷,勤打扫,勤检查。“五珍惜”是指做到珍惜每度电,每一分钱,每一粒饭,每一滴水,每一张纸。这项活动有主管部门负责,有检查评比,有奖惩措施,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活动,主要进行环境卫生、自行车摆放、寝室内务、用膳秩序的自我管理。他们佩戴胸章,划分区域,明确责任,分组轮岗。比如早餐的用膳,长长的队列旁,总有两三个戴红色胸章的同学走动,组织排队,劝阻插队的不文明学生,帮助有残疾的学生打饭打菜。有人问:“这不讨人嫌吗?”正在3号窗口前管理排队的值日生肖强说:“培养文明风尚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多辛苦一些,插队的人就不好意思了啊。”学生自治自理活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了责任意识。

“学校兴衰,我的责任”是泰和四中的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的灌输落实,形成了一种讲诚信、担责任的校风。水龙头未关,是我的责任,立即动手关掉;灯泡坏了,是我的责任,立即换掉;地上有废纸,是我的责任,立即动手捡掉。每个师生都主动负责,世上哪能有不兴旺的学校?每个公民都把责任担到自己肩上,而不是推出去,天下哪能有不昌盛的国家?

“感恩”、“知耻”、“规范”、“责任”四个方面的教育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课堂,也落实到每一个师生的一言一行。这使以人为本的口号具体化,成为了德育的四个抓手,构建了核心价值体系,使学校和谐有序,团结奋斗,阔步前进。◆(作者单位:泰和四中 泰和实验一小 泰和南溪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构建 学校德育 实践 思考 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