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不容错过的展览

春回大地,身在上海的艺术爱好者有福了——中华艺术宫里正有多个精彩的展出:可见水墨雅韵,亦可见漫画谐趣;有多年馆藏的皮影艺术,也有新时代的“沪漂”“海漂”;参观完上海林立的画坛流派,还可以继续逛逛,从美术作品里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刘国松水墨艺术展

4月23日,“苍穹之韵”刘国松水墨艺术展,于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此次展览为刘国松艺术生涯的一次大型回顾展,可以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刘国松自传统中国水墨画 的基本素材着手,对形式技法加以全面革新,扬弃传统的笔墨程式,引入了拓墨、水拓、渍墨、拼贴等各种技法,开创了独特的抽象水墨领域。

刘国松打破传统笔墨语言程式规范的底线,拓展中国画新的语言表现形式,而同时又显示了承继中国绘画传统审美精神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他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扬弃和种种创新手法,为当年现代水墨实验中无法摆脱笔墨书写性的困扰解下了最后的桎梏。这种不断质疑、勇于否定、敢于创新的态度,以及对自己艺术观念的执着坚持,正是刘国松的艺术生命所在。这也奠定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求变革的内地现代水墨发展中,又一次独领风骚的必然性。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

贺友直纪念展

中华艺术宫为缅怀贺友直先生,在0米层18-1展厅举办“方寸回眸——贺友直画故事·馆藏捐赠作品陈列展”,3月23日送别贺老之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连环画离不开通俗文化。连环画也是海派市民文化发展的一个形象见证。上海,当然也是连环画创作者的摇篮和天堂——中西文化的交汇、市民文化的兴盛、思想眼界的开阔,都是产生连环画“伟大画手”得天独厚的条件。叶浅予、张乐平、赵宏本、华三川、顾炳鑫、贺友直、刘旦宅、戴敦邦等人,一同构成了一块彪炳20世纪中国连环画史的海派方阵。

作为这个方阵的领军人物之一,贺友直从1949年创作第一部连环画《福贵》开始,长长短短画了八九十部连环画,作品过万幅。其中,《火车上的战斗》获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山乡巨变》《白光》分获全国第一、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并有作品先后在法国、挪威、意大利、瑞士参加国际性连环画展。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连环画教授。贺友直无疑是20世纪连环画黄金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生前,贺友直曾先后两次将他历年创作的连环画手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总计2000余幅。这个陈列展精选了《山乡巨变》《李双双》《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白光》和《贺友直画自己》等各个时期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将创作草图、文学文本及影视录像并置陈列。如为贴近《山乡巨变》小说原有的生活环境,贺友直曾两赴湖南资江地区搜集创作素材,这个展览展示了画家当时为《山乡巨变》的创作而画的大量速写,以及鲜为人知的三易其稿的创作过程。展览在呈现贺友直创作的连环画《李双双》的同时,还为今天不熟悉故事内容的观众播放了电影版的《李双双》,以再现那个时代的传媒形象,营造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

馆藏皮影精品展

皮影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也被称为“中国戏剧的前身”。它是舞动在灯影里的“精灵”,也是传承千年的中国艺术瑰宝。日前,中华艺术宫推出“馆藏皮影艺术展”,从3300多件馆藏皮影中,精选出多件古今各地的皮影艺术精品,呈现皮影制作技艺之精湛、地方色彩之浓郁。

皮影艺术,又称皮影戏,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它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才能制作完成。根据历史记载,皮影艺术初具雏形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已出现了“影人”。唐代寺僧则用“影人”宣讲佛事。真正的皮影戏形成于宋代,此后1000年持续发展、兴盛,在广大农村、山区,皮影戏通过演绎历史、神话、寓言,起到娱乐、教育的作用。

?m5덵wi馝v|;in6^^饨ky主题创作的宏大叙事、笔墨再造的时代新篇,一定程度上,近现代的上海美术凝聚着中国美术的精粹,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展览由十个小单元贯穿。展览结构上,以时序为经,线索为纬,整个展览分为“海上墨林”“多元交汇”和“走向现代”三大馆。“海上墨林”表现清末至民国初,早期海上绘画基本面貌和形式;“多元交汇”以展示民国时期海派艺术发展为主,表现受西学东渐影响的中国美术传承、革新与发展;“走向现代”着力展示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上海美术发展的新成就。

这个展览旨在梳理海派与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脉络递进关系,提供对于海派艺术的全新认识。参观者会发现,近现代绘画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家都与海上画派有缘,或者属于海派的分支,而油画方面,上海更是长期处于创作、教育、推广的中心地位。

上海历史文脉美术

创作工程成果展

从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到元代的黄道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上海解放,从《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到小提琴曲《梁祝》面世,从陈毅市长指挥抢救杨树浦发电厂到巴金伏案写作,从浦东崛起到世博会成功举办……凝结着上海历史文化记忆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近日完工,全部100件作品由中华艺术宫收藏,同时结集成册与广大读者见面。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实施的“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从2010年开设启动,历时5年,不仅用美术作品梳理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城市文脉,而且在艺术创作的组织方式、美术工作者的艺术原创力和人才培养、国家收藏优秀美术作品的机制等各个方面,均有创新和突破。

“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上海相关部门出巨资组织的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也是上海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个新的标志。这个新的标志,就在于在艺术崇尚自我、表现自我与极端个性化较多的当下,许多美术家仍能坚持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反映上海历史文脉的主题画作,并以当代人文关怀的审美视角深入到历史的空间;这个新的标志,更在于在影像媒介异常丰富与发达的今天,许多美术家仍然坚守着传统造型艺术的表现方式,在借鉴与汲取当代艺术观念与语言的同时,积极推进“架上艺术”的当代性表达。

据美术评论家朱国荣教授介绍,这项美术创作工程无论是前期准备、创作实施还是作品后续的收藏、展示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上海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如创作工程正式启动前,已有一部分人员参与其中,不过他们不是美术家,而是一批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他们在浩瀚的上海历史史料中,筛选出能够代表上海文化源头和发展脉络的题材,经过多次座谈讨论,听取意见,反复梳理,最终确定了100个创作主题。他们的工作为之后开展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导入途径。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在全球“架上艺术”受到冷落的当下,上海仍能策划、组织和实施这一历史主题的美术创作工程,显示了对历史与文化的重视和魄力。他尤其称道“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完成后,能够长期在中华艺术宫陈列,“在国内你几乎找不到第二个美术馆用美术作品来陈列城市的历史”。他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项美术创作工程具有原创性,“也开拓了中国美术发展长期陈列一段历史的成功案例”。

艺术大师陈列专馆

在中华艺术宫0米层(一楼),有7个常设展厅,展出贺天健、林风眠、滑田友、关良、谢稚柳、程十发、吴冠中等7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共计展出作品共计300余件。这七位大师或出生于上海,或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或将毕生精彩作品无偿捐赠上海……不仅对上海的美术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更提升了上海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因此,开辟专馆,集中展示和介绍7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作品与思想轨迹,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大师最好的回馈与展示。

推荐访问:中华 不容错过 展览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