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5篇

篇一: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企业集团应如何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

  现代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集团化及跨区域经营成为当前企业运行的重要特点。同时企业通过对子公司的管理提升整体效益,充分发挥企业的价值。在实际管理中,子公司的成立在集团体系中对于管理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企业子公司众多,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保证各个子公司的标准统一。因此,需要根据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改善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

  一、企业集团子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不明确

  由于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集团内部工作目标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集团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对双方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子公司的产品布局不清晰,部分子公司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其发展速度。尽管部分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明确,但由于执行力较差,难以对子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导致规划目标与实际发展背离,严重影响了集团企业对子公司的管理水平。

  2.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缺乏控制力

  集团企业在发展中规模不断加大,子公司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部分集团公司总部并未对子公司发展进行规划,使得子公司呈现出任其发展的状态,加上集团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权

  利分化情况,无法有效管理子公司,也难以从战略角度规划与指导子公司的财务活动;部分子公司处于自身效益考虑,并未考虑集团整体战略部署,直接损害到集团公司的利益。集团公司无法有效管理子公司财务情况,有可能造成集团投资工模失控,影响投资回报率,造成财务风险增加,直接影响到企业健康发展。

  3.集团公司无法有效掌握子公司预算管理

  大多时候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发挥在那目标一致,但也有两者目标相矛盾的情况,子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要执行与落实总公司的目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积极寻求自主经营以及经营空间,造成集团公司管理难度增加,这意味着制约双方一致性的主要内容就是预算管理,通过强化预算管理也是提高对子公司掌握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4.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考核制度与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公正性

  当前,部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没有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导致难以调动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另外,集团公司在推行子公司的绩效考核时,也难以做到绝对公平。预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公司对环境的应激性反应,限制了子公司的发展潜力。预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发展的上限目标。同时,对于发展成本的控制度严格,导致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容易束手束脚。通常情况下,这种绩效考核的方式缺点较为明显,就是自身经营效果好的子公司出现落后于经营效益差但短时间内快速进步的子公司,直接影响到子公司发展的积极性,致使子公司竞争成本增加,阻碍集团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集团公司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企业集团强化子公司管理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1.加强预算管理,执行战略目标

  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实现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团公司应当实施战略预算管理,有效解决集团内部战略目标不清楚的问题。针对公司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势制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在完成制定后,应该做到各自负责,相互不干扰,同时有效降低子公司发展过程中由于竞争产生的成本情况;第二,集团公司通过战略梳理及布局,将集团战略与预算情况进行平衡联系,通过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确保经营目标以及规划目标、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三,子公司应该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关职责,通过细化责任,通过节约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确保集团公司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提高对资金的集中控制能力

  成立集团公司对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应该严格控制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可通过业务资金的集中控制,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集团公司可以通过限额控制的方式管理子公司资金使用情况。与此同时,明确规定容易造成资金

  流失的项目,秉承以下三个原则:(1)确保资金情况足够保证子公司发展,当出现资金困难情况时可以顺利解决;(2)强化资金监控。集团公司应该控制子公司的资金使用,如资金数额、用途等;(3)明确子公司的收支资金线。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对子公司的支出和收入进行分别管理。同时子公司应该将收入所得及时上交集团总部,不能留存。对于资金支出应该通过集团预算进行下拨。

  3.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

  在集团公司管理中,完善审计制度对于改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集团公司可以在内部设立审计部门,通过董事会负责以及监事会监督相关审计工作,同时,还要保证集团公司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对于子公司,应该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通?^内部控制,强化执行力,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解决措施,及时处理相关责任人,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加强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的制度建设,充分考虑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度建设流程与方法,定期对子公司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对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加强集团资产控制,完善审计流程。对重点项目以及经济合同应该加强单项审计的实施。

  4.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实施成本责任管理也是集团公司加强对子公司进行管理的重要举措。第一,应该对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划分,通过对公司人

  员进行配置,按照可控性情况对子公司进行责任划分。同时子公司要设立中心管理组,制定一定的责任权限;第二,按照实际需要编制成本责任预算,并做好审计工作,对各个子公司管理要具备针对性;第三,分解责任成本预算,得到集团公司批准后,应该及时进行子公司责任成本分解,最终通过考核制度对子公司的完成情况进行奖惩。企业集团公司选择委派会计的方式强化子公司财务控制。实际中可以发现,企业集团的子公司的所有者与内部经营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总部可以通过优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方法改变这种现象,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沆瀣一气”的情况,确保企业利益。企业应该注重财务创新,对传统的财务会计部门进行变革,通过会计体系改革和对会计人员统一管理,借助现代化的管理程序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5.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素质

  财务监管工作涉及到的内容众多,而且专业性极强、加之监管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掌握基本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些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财务知识和内容外,还要不断学习,掌握其他相关领域内的知识,提高财务人员自我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为保证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学习。

  为保证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之后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保证财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在企业财务监管工作中,作为管理工作目标的实践者,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

  响企业财务监管的效率。所以,在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同时,首先需要帮助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素质对财务监管和会计预算带来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促使管理人员主动寻找机会与平台来锻炼和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人生阅历。此外,企业还可以以讲座、培训方式,邀请业内财务监管方面的专家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同时,对刚入职的财务人员需进行职前培训,在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集团企业与子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问题原因的分析,通过制定一致性的发展战略,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成本管理,切实发挥子公司的潜能,扩大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篇二: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集团母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管理

  集团母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管理?母公司如何管理子公司?1、股权管理

  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根据公司章程规定,通过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运作,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决策管理。2、开发管理

  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开发、战略协调和指导,母公司应规范管理行为的主要成员企业发展规划和投资方向

  集团母公司如何管理子公司

  母公司如何管理子公司?设立子公司后,如何才能让子公司的整体运行效率与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呢?要实现这些目的,就必须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

  集团母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管理?

  1、股权管理

  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根据公司章程规定,通过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运作,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决策管理。股东大会不能流于形式。母公司应选择董事和监事组成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真正对股东大会承担起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对于全资子公司,母公司

  可以对其进行产权管理,全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由母公司任命和任命,进行考核、奖惩。

  2、开发管理

  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开发、战略协调和指导,母公司应规范管理行为的主要成员企业发展规划和投资方向,而子公司应该仔细制定或修改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短期计划的指导下母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发展计划。

  3、金融监管

  为了保持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收益性,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资产运营质量进行监督。子公司应当定期向母公司报告财务状况,建立合并会计报表制度,保证所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和财务经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母公司应经常对其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别要注意一些重大问题,如资产负债率、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存货积压等,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其母公司每年应组织力量对其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内部审计,作为外籍董事、监事和董事长业绩考核的依据。

  4、日常监督

  母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定期对子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职权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劳动人事变动和市场定位进行监督。

  母公司管理子公司的方法:

  1、梳理股权结构

  梳理股权结构,主要看一个界限,母公司是否是最大股东。如果是,母公司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在法律上有管控的主动权。母公司可以制定规则,子公司来遵守与实施。如果不是,则取决于母公司的掌控人和子公司的掌控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有其他利益牵制,从而找到管控的方便。如果没有主动管控的可能,将通过合作协议商定管理模式。

  2、管控升级,适当集权

  过度放权是有害的,所以对策是管控升级,适度集中权力,集中关键权力。从管理权限和模式上,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许多集团公司采用财务管控型模式来管控下属公司,即监控财务报表,掌握资金流和和过程盈利状态。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是一个管理过程,但实

  际上只想要结果,追求投资回报率结果。如果想进一步降低风险,减少隐患,还要从多方面直接干预。人力资源管控是搞好管控的关键项目。

  3、加强专业技术上的管控和指导

  做好管控,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建立起技术与工艺在公司之间的联系。让子公司在专业技术上有所依赖,这才是硬道理,有才才能服人,有本事才能让人佩服。具体做法可以是母公司定期对子公司进行技术检查和指导,建立公司间技术交流会议制度,联合研究开发新课题等。

  以上就是关于母公司如何管理子公司的相关介绍。

篇三: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如何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将会出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大批的企业集团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基本的保证。集团公司如何按照《公司法》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并对子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规范母子公司内部管理,近年来一直是企业理论界探讨的新课题。在这里,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针对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强母子公司管理的途径及思路。

  一、母子公司管理的关系、地位和作用

  在法律关系上,母子公司的关系是各自独立的、平等的;在产权关系上,母子公司的关系是法人控股股东与企业法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母公司按出资额享受出资人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在内部管理关系上,母子公司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通过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监)事会——经理层,实施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立,形成纵向授权、层层负责,相互制衡的关系。股东大会由股东方共同组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母公司作为大股东对子公司享有资产收益权、重大经营决策权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利,在母子公司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上,母公司是处于主导地位,子公司是处于受控地位。通常母公司以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整体的经济实力,在企业集团中发挥着投资决策中心、资产经营中心、利润形成中心和人力资源中心的作用,这几个作用表现在:一是母公司凭借自身的地位和具有的实力,按照规模经济要求,加速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通过控股、参股,可以支配、调动和发挥更大的资产作用,以及通过对子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等资产增量的管理,成为投资决策中心。二是以资产为纽带,不断调整子公司产业结构,有话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利用母公司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等较大优势提高母公

  司的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成为资产经营中心。三是每个子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而母公司则是利润形成的集中中心,子公司的利润来自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而母公司的利润来自母公司的资产与资本运营管理和对子公司的监督、控制及考核产生的效益。四是母公司为了实现企业集团的总目标,将通过对人才的开发、使用、委派、激励、控制以及在开发等形式和手段,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二、母子公司管理的难点

  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从理论上讲是十分科学和先进的管理体系。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探索和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但

  不可否认,在实际运作中,一是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意义上是完全独立的法人实体,母公司只是通过资本的控制权与子公司相互联系,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主要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实时控制和监督,而股东会、董(监)事会、经理层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和利益不一致之处,信息不对称,所以没以及代理人的权利、义务在多层次代理中被稀释,最初委托人的产权目标得不到完全贯彻,代理的效率将会随委托——代理层次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二是越权行为普遍存在,监督职能未健全,虽然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都已经建立,设立了股东会、董(监)事会、经理层所组成法人治理机构,但其中大部分企业集团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股东会、监事会普遍不到位,子公司董事长和经理层由上级人名,容易成为政府和行政的终结,出现董事会无视股东会越权竞争。甚至由于董事会一般式非常设机构,形成经理层说了算的局面。三是根据现代企业理论来看,只要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经营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或多或少地拥有了生育控制权乃至剩余索取权。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器乐不可能是完备无缺的,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理层接受监督是有限的甚至对其进行的监督是低效率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教授青木昌彦认为:“内部人控制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现象”,而目前我国经济

  体制转轨和国有企业进行公司改造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以上种种原因,给母子公司的有效管理增加了难度,在管理上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母公司为防止“内部人控制”,采取过度集权式管理,无论是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都使得公司治理处于失衡状态。集权过度会造成:1、大量复杂的协调处理事务性工作,造成母公司管理者负担过重,难以有效地发挥战略性管理作用;2、由于决策集中,信息传递需要耗费时间,从而丧失了市场决策的灵活性,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3、子公司过分依赖母公司,经理层积极性发挥不出来,造成母公司经营风险增大。分权过度会造成:1、代理成本增高;2、加大企业投资风险;3、股东资产流失,经营者权力过大;4、经理层短期行为,信息不真实。通过以上的分析,母子公司管理既不能集权过度,更不能放权不管,为了有效避免集权和分权过度的弊端,理论界提出了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分层次管理,即M型组织结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母子公司管理决策分两个层次,战略决策和运作决策,母公司管战略决策层,子公司负责运作决策层,这实际上是在集权基础上的分权、集权与分权相互融合的管理模式,从目前国内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运作来看,我认为在现阶段,不失为母子公司管理比较好的一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不防多些母公司集权色彩,可能会更有利于防止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流失和母子公司管理的规范运作。

  三、母子公司管理集权与分权的比较与选择

  (一)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范畴和层次概括如下:

  1、母公司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性管理。同意战略规划管理。按照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有话集团资源,确定各子公司的产品技术发展方向和经营管理目标,确定经营方针和经营计划,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①出资人产权管理。根据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子公司产权结构调整做出战略选择和资产重组,对子公司股权转让、资本增减、固定资产的处理作出战略性安排,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②主要经营者管理。母公司可设专业的只能机构,对推荐和选派到各子公司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总经理、财务总监进行统一管理、考核和提出任免意见,行使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的权力,贯彻执行母公司的战略意图。

  ③重大方案审核、审批管理。主要包括子公司财务预决算、收益分配方案、劳动出资人事制度,重大合同、重大项目、对内外投资、借款、担保的议案要进行审核、审批。

  资产经营和项目融资监督管理。对子公司的资产经营和资金、财务运作进行监督与控制。对子公司增加负债,项目融资要进行监督与控制,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

  2、母公司的日常管理。这部分主要体现母公司协调服务性管理,对子公司反应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困难,及时地向政府有关方面汇报,并在全县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协调、指导、支持和帮助。主要有:

  ①对子公司在生产经营、资金运作、市场开拓以及企业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协调、帮助。

  ②对子公司完成经营目标和贯彻执行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对经营者经营效果提出考核意见。

  ③知道子公司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合法经营,对子公司违法乱纪、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制止。

  ④督促子公司定期发送有关专业财务报表,对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并开展定期的经济活动分析与审计调查监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⑤对子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运作进行检查、通报,提出整

  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四、母子公司管理的途径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控股股东对子公司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重大决策实时控制性管理;而是作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事实服务型职能管

  理。

  母公司对子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性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运作

  包括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织结构和人员到位,明确“三会”的职责和权力,明确母公司对子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和经理都要弄清弄懂自己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决策、管理、监督的职责和权力以及工作程序。

  2、加强对子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作用

  母公司要通过督促子公司定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来贯彻其意志和决策,并按其管理范畴和程序,会前组织出任的董(监)事及有关职能部门,时差研究子公司的重大方案、计划及报告并形成集中意见,股东带白哦和董(监)事必须重视贯彻母公司的意见,体现控股股东的一直,来行使自己的职权,这一点尤为重要。会后母公司要掌握纪要和决议内容,通过出任的董(监)事进行落实,特别要注意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对越权和随意变更董事会决议的现象予以纠正和通过相关程序处理。

  3、优化董事会的人员构成,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

  鉴于大多数由国有企业该制度

  企业集团中,董(监)事会的成员主要来自内部,这些董(监)事长时间从事企业内部管理,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制的运作缺乏理论和实践,对自身的职责和权力不够清楚,作用往往发挥不够,作为母公司一方要积极的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强考核和管理,建立董(监)事任职资格制度,使董(监)事逐步实现知识化

  专业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适当吸收外部董(监)事,优化董事会的构成,提高决策的效率。同时在有条件时董事会还可以科学的设置一些如财务、法律、审计监督等办事机构,提高董事会决策功能。

  4、重视对经营者的选择,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发挥效果,企业经营者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经营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指挥人,在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中,董事会应建立和完善对子公司经营者的选择、任免、考核、奖励机制,激励和约束要相互制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包括年薪制、期权制等多种形式奖励机制以及包括加强审计、委派财务总监、法律顾问等内外部制约手段的制约机制,使经营者的责权利更好的相统一。

  另外,在国家对企业集团的试点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应该对紧密层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实行六个统一:

  (1)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对计划主管部门;

  (2)实行承包经营的,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承包,紧密层再对核心企业承包;

  (3)重大基建、技改项目贷款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

  (4)进出口贸易和相关商务活动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

  (5)紧密层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资产交易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

  (6)紧密层企业的主要领导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任免。

  六个统一的模式简单地强调了集团中心集权统一,但缺乏集团中心应该关注的焦点和自身的工作重心。在实际的执行当中,集团中心管理方式可能需要分解成更多的操作模式。

  五、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集团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操作管控型: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如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

  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战略管控型: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型: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还有其他一些模型设计方式,如分成经营式、战略式和控股公司三种模型,其基本原理和集团中心的控制方式也与前面描述的模型相似。也可以分成两大类,纯粹的投资控股公司和具有具体生产经营功

  能的集团公司。纯粹出资功能的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业务没有直接的指导,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监督投资的使用和调整对外投资的结构;具有部分生产经营功能的母公司通过集团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集团的职能部门等方式对下属子公司业务进行协调和影响,集团中心可能考虑设置统一购进、统一销售、统一研发等功能。

  可见,操作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但是,有的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六、努力探求完善和规范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一)转变管理观念,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而集团母公司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因为缺乏必要的管理观念转变、管理知识更新和领导水平提升的准备,仍然沿用建立集团之前单个企业的管理观念去实施管理。因此,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首先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一是管理思想要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二)理顺管理关系,母子公司相互关系的功能必须定位。企业集团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要明确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建立资本联结纽带,完善集团功能,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

  (1)出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母公司依据持有的股权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对其子公司行使重大决策权,依法对其投资的子公司享有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并进行监督、考核。而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子公司,应当切实维护出资人的种种合法权益,为出资者收益最大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法律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母公司、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公

  司制企业法人,母公司不能违反法律和章程规定,直接干预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既要有利于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也要坚持平等、竞争、效率的原则。

  (3)母公司与主要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公司为核心、子公司为主要成员的组织体系,母公司的主要作用是依照法律程序和集团章程,组织制定和实施集团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活动;决定集团内部的重大事项;推进集团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集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息网络等等。而子公司应当服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界定管理内涵,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行为必须归位。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股权管理。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参与管理及决策的管理行为。股东会不能流于形式,母公司选派董事、监事组成子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对股东会真正负起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对于全资子公司,母公司可对它实行产权管理,全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由母公司委派和聘任,进行考核、奖惩。

  二是发展管理。母公司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战略协调和指导,要规范主要成员企业发展规划、投资方向的管理行为,而子公司要在母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制订或修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近期规划。

  三是财务监管。母公司为了维护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盈利性,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状况和资产运行质量进行监督。子公司要向母公司定期报告财务状况,建立合并会计报表制度,并且保证所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财务运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要经常分析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如资产负债率、大额借贷、提供担保、库存积压等,要特别予以关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母公司每年要组织力量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内部审计,作为考核外派董事、监事及董事长业绩的依据。

  四是日常监管。母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对子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权能,要实施经常性的指导、监督,监管子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劳动人事变动以及市场开发等。

  (四)完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必须就位。正确处理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建立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对于母公司来说,既要坚决维护出资者的参与管理、选择经营者、资产收益等合法权益,对子公司拥有股权性控制权和契约性支配权,从而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要坚持尊重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即在发挥母公司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对于子公司来说,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享有法律上与母公司相同的民事权利,又要担当起集团成员企业的角色和义务,服从集团的整体规划,自觉接受母公司来自产权方面和集团章程规定的监管,从而确保企业集团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建立上述那样一种管理体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系统去实现,因此完善集团的运行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完善企业集团的领导机制。

  其次,要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坚持母子公司发展战略一体化、投资方向一体化、项目审定一体化。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重大投资和贷款担保项目实行审议制,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必须由子公司提供可行性报告,由母公司组织专家论证和审议才能实施,以防止和减少由于投资失误和盲目担保造成损失而负连带责任。

  第三,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谋求其生存和发展,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正所谓“机制决定效率,理念决定发展,人才决定兴衰”,集团应首先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里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四建集团为“父本”,以控股对象的“母体”,杂交嫁接,优势互补;二是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由此,创新一套既适合市场规律又具有四建特色的企业机制。其次是理念重组。尽快把母子公司的理念、文化和企业精神在相统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新的理念,使企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第三是人才重组。集团运营

  是否成功,关键要看人才是否上得来、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

  专业和地区等各子公司独立经营,权力分散,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可能有所削弱,这就要求总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地位不动摇,必须全力做好重要决策和监督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集团化战略的顺利有效实施。

篇四: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总公司如何管理子公司的方法

  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子公司了,一家总公司应该要怎么样才能管理好一家子公司?如何管理?小编把总公司管理子公司的方法整理好了,看完你就明白了!

  什么是子公司

  子公司是指一定数额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控制或依照协议被另一公司实际控制、支配的公司。子公司在法律上与母公司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经济上又与母公司存在着被控制与控制的关系。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自己所有的财产,自己的公司名称、章程和董事会,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从事各类民事活动,独立承担公司行为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和责任。但涉及公司利益的重大决策或重大人事安排,仍要由母公司决定。

  总公司如何有效管理子公司

  理顺总公司与子公司的相互关系,完善总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健全子公司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用制度化规范子公司的管理,以促进子公司有章可循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创造卓越绩效,这是总公司管理子公司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方针。

  当前,总公司在管理子公司中,面临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应该运用何种方式对子公司施加影响,尤其是几方合资且股权对等的企业和投资量较少的参股企业;二是应该建立怎样规定对派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明确职责,以避免和防止损害已方权益的事件发生;三是应该完善哪些制度规范子公司董事长、经理的行为,使其摆正位置,扮好角色。

  总公司要理顺各种关系

  一是要通过签订合资合同、拟定章程处理好与其他股东方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来说,无论总公司在子公司所占的股权有多少,他都要对其投入的资产负责,都要行使相应的话语权,都要履行出资者收益最

  大化的职能,而不能因为所占子公司的股权较少而听命于大股东的随意摆布。所以,事先通过签订合资合同、拟定章程处理好与其他股东方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要通过派出董事、监事,处理好维护子公司利益与维护总公司合法权益一致性的关系。作为总公司派出董事、监事,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章程和合资合同履行职责,依法参与所在企业重大事项的讨论,代表授权方在董事会、监事会上反映意见和建议以及行使表决权;要着眼于与合资各方既讲“原则”,维护好总公司合法利益,又讲“共赢”,善于寻找各方股东都能够接受的平衡点,在平等的地位上讲沟通,在公开的前提下讲协商,在公正的基础上讲诚信,建立起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实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

  三是要通过明确职权,处理好董事会与总经理、董事会与董事长的关系。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成熟度远低于西方,职业经理人制度刚刚建立远未普及,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完全按市场化运作即从市场上选聘经理人的基础条件不具备,合资双方或者几方往往采取“董事、监事、经理、财务委派制”,以维护股东各方的权益,并且经理的委派往往出于有利于今后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而由从事该经营业务强项的股东委派。因此,董事会与总经理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总经理的职权范围应限定在董事会的委托权限内;关于总经理是否兼任董事,如果总经理非股东,则不兼为妥,这是基于决策层与执行层分离更符合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有利于企业经营运作而考虑的。

  同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为理顺董事会与董事长的关系,董事会应对董事长的授权作出特别规定,以避免在董事会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董事长直接向经理发号施令,或单独以董事长的名义行使超越授权范围外的其他职权。

  总公司要设计各类制度

  一是要在与其他股东方沟通的基础上设计子公司的《董事会与经理事权划分》,对经理的职权范围作出相应规定。譬如,经理拥有经营方式选择、产品销售价格决定、预算内的各项资金使用、部门设置、机制转换、工资分配和劳动用工等项权利,但在(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

  对外投资、重大资本性支出、重大资产处置、开设新公司、重大合同、担保、抵押、重大基建投资等问题上必须形成报告提交董事会审批;再譬如,经理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建立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遵守企业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服从监事会的审计和监管。同时,董事会也有义务帮助经理改善经营管理,开拓市场,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营信息,解决其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的事,为激励其积极性解决动力问题等。

  二是要在与其他股东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设计子公司的重要规章和操作流程,如年度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管理要求、经理和财务在执行财务制度上的联签规定、投资决策必须按要素拟写可行性论证报告及听取专家意见、律师参与和财务、审计部门审查等的程序规定、银行贷款按股东股权实施担保的规定、重大合同的定义和审批规定、经理年薪制和管理团队的考核办法等,从制度上维护出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和经营者的正当经营行为不受影响。

  三是要明确派出董事、监事、经理、财务的任期、任职条件、委派程序、权利和义务。譬如,董事的任职条件是,能够维护出资人的利益,掌握专业知识和行业管理要求,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委派程序为,由总公司投资管理机构推荐,组织部门考察,报总经理预审后提交总公司董事会讨论决定,然后发函子公司任职;权利为,履行《公司法》规定的职权,凡董事会上需要表决的事项,必须提前7~10天提请总公司会议研究决定和形成纪要,然后行使权力;义务为,对所在企业将发生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总公司投资管理机构作出书面汇报,并严格遵守《公司法》第148条、149条、150条的规定。再譬如,监事应做到:把总公司委以的信任真正转化为一种责任,定期检查所在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事务,对所在企业的董事、经理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及时阻止,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发生,对查出的财务管理不善或者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总公司要发挥应尽作用对于总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总公司应当发挥自身应尽作用,承担起“股东收益最大化”的职责。

  一是要建立起总公司与控股子公司的上下联动关系。这一联动关

  系主要体现在“目标方向”上:总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活动;疏通外界关系为企业拓展经营规模和争取相关政策发挥作用;推进子公司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协调子公司之间的关系;编制合并会计、统计报表;统一管理企业名称、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处理内部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等的重大事务。子公司的主要职责是,服从总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承担起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完成、抓好主业发展三大任务;独立负责地开展生产经营管理,追求卓越绩效;按照母、子公司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约定,接受总公司的财务、审计监管等。

  二是要建立起总公司与控股子公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发挥内部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上。譬如,实行统一保险,因投保体量大可争取到保险公司更多优惠;实行集中采购,有利于共同节约采购费用;共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建立内部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有助于各自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行细分市场,有助于各自攥紧拳头抢占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共同节约经营成本等。

  三是要建立起总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共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级领军人物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培育和铸造上。譬如,领军人物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锁定目标紧追不舍,做强做大企业的实施能力;在并购企业中具有整合人和资产、化腐朽为神奇的重组能力;在经营管理上具有技术领先、叫响品牌、称雄市场的拓展能力;在适应内外条件变化时具有规避风险、超前调整、抓住机遇、转换机制的创新能力,在企业系统运转中具有团结协作、务实进取、持续能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组织能力等。

  总之,总公司对子公司相互关系处理的基础是《公司法》;同时,鉴于出资者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总公司应当主动加强与其他股东方的沟通、协商来加强对子公司的有效管理;要善于营造一个既切实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又努力维护共同投资的子公司的利益,既遵照《公司法》、章程、合资合同的有关规定,又建立起分权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又充满活力、心情舒畅的投资企业管理新局面。

篇五: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集团型公司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第一篇:集团型公司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

  操作管控型:上是头脑,下是手脚

  IBM公司是典型,力保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

  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如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战略管控型: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

  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型:有头脑,没有手脚

  和记黄浦成为典范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

  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公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可见,操作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但是,有的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管控模式没有“最佳”:只有“最适合”

  广义的管控模式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也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而且它们还将随一些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影响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具体形式的因素有竞争环境、公司战略、业务组合、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管理传统、政府政策、法律规定、集团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等等。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多半是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

  从业务战略的需要出发,对涉及企业集团主业发展方向的控股子

  公司,母公司可以采用股权置换、收购等办法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以达到对该公司的完全控制;而对一家全资子公司,基于某种考虑,也可能出让部分股份使其变为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

  从经营风险因素考虑,如果预计该公司在异地的经营风险大,可设立一个子公司,使其负有限责任;反之,则可考虑开设分公司。

  第二篇: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控

  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控

  Avatar发表由Dengel5天之前

  (2014-04-03)分类:财务|标签:企业财务集团企业财务管控

  对一个集团公司来说,其子公司,在法律上享有与母公司(集团公司)相同的民事权利,既要行使独立法人财产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又要担起集团成员的角色和义务,服从集团的整体规划、指导和监督,自觉接受母公司来自产权方面和章程规定的监管。

  对一个集团公司来说,其子公司,在法律上享有与母公司(集团公司)相同的民事权利,既要行使独立法人财产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又要担起集团成员的角色和义务,服从集团的整体规划、指导和监督,自觉接受母公司来自产权方面和章程规定的监管。母公司既要对子公司进行监管,同时又要尊重子公司的独立法人自主权,充分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应建立母公司对子公司有效的治理机制,一是完善母、子公司管理制度,二是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三是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母、子公司管理制度中,财务管理制度要体现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战略目标的意图,以达到在财力上保障集团及子公司的各项工作任务,战略目标得到实现。因此,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特别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控,是集团公司的一相当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很艰辛的工作。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控方式

  1、集权型

  所谓集权制就是指重大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在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方式的财务管理体制。集权制的优点在

  于:由集团最高管理层统一决策,有利于规范各成员企业的行动,促进集团整体政策目标的贯彻与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公司各项资源的复合优势,集中力量,达到集团公司的整体目标;避免集团扩张造成的失控,降低财务风险。但集权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集权管理总部必须具有极高的素质与能力,能够高效率地汇集起各方面详尽的信息资料,否则可能导致主观臆断,以致重大决策错误;财务权限的高度集中容易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信息传递时间过长,可能延误决策时机。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常常会出现“一统就死”的局面。

  2、分权型

  分权制是指对大部分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子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搞活主线,放开附线,分级决策,集团管理”。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在财务上充分放权,子公司自行掌握财务管理权与决策权,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于一身。集团最高层只集中少数关系集团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财务决策,母公司几乎放弃了财务管控的权力。这种绝对分权的管理体制缺乏协调管理,事实上置集团于一个较松散的处境,无法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内部企业“诸侯现象”严重,现已较少采用。

  3、统分结合型

  这是一种由集团统一核算,所属单位分级管理的管理形式,它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管理体制,集团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好坏和盈亏负全责;在经营管理职能方面,集团与分厂(分公司)各有分工。供、产、销和人、财、物的重要经营管理权力集中在集团,而生产和销售等具体业务下放给下属单位,并拥有一定相对独立的权力。

  这种半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组织,集中了分权与集权两种体制的优点,对推行现代化管理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行这种分级经营、统一核算的半集权型管理体制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划分母公司、子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限;应明确统一核算并不意味着不给企业的下层单

  位以一定的财权;应注意克服“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进行财务管控应执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绝对的集权和分权在现实中都是不可取的。

  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控措施

  依照《公司法》,遵循3CS管理理念,以现代企业制度有关的原则,集团公司通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现金管理、预算管理、审计管理等,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重大投资和信贷担保项目实行审议制,防止盲目投资和担保失误而遭受损失或承担担保责任。母公司要对企业的产权变更、重大投资项目、利润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及时向子公司通报,根据母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来影响和纠正子公司的决策。同时要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内部审核制度、股东代表大会评议制度,建立健全和规范权力动作及监督机制,对造成损失和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外派董事、监事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子公司经理工作目标经济责任制。通过母公司考核或审计给予兑现。建立有利于把企业家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最大结合起来。

  一、加强对子公司的会计内部监督,强化稽核制度

  1、各子公司要建立总稽核制度,由专人负责会计核算的质量,复查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必要时要设立总稽核员。

  2、各子公司的财会部门要加强对业务收付款的监督,建立严格的收付款制度,付款要有付款凭证,业务与财务负责人共同把关;收款要与原始凭证核对,避免业务收入流失,加快款项收现。

  3、定期与银行对帐,不容许再出现新的长期银行未达帐,对历史形成的长期未达帐要跟踪管理并责成责任人或专人追查。及时核对银行存款日记帐和银行对帐单,对差额必须逐笔查明原因,并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于对帐不及时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及其领导要追究责任。

  4、各子公司财会部门对应收、应付款、预收、预付款等往来帐款要向有关业务人员定期反馈,责成有关当事部门和业务员负责解决。各子公司领导应带头遵守财会制度,对子公司领导违反财会制度,经

  劝阻不听时,财会人员一定要越级上报,公司对敢于维护财会制度和公司利益、同各种违反财会制度行为做斗争的人和事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子公司领导协同作弊,损害公司利益的,要加重处罚。

  二、加强对子公司筹资行为的管理

  1、各子公司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合理筹集资金,建立资金预测及分析制度,应根据筹资用途分析确定筹资方式,尽量把子公司沉淀的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发挥效益,避免盲目筹资使子公司背负沉重的利息及偿债负担。

  2、公司对各子公司筹资实行总量控制,子公司年末编制下筹资、借款预算(内容包括筹资渠道、用途、借款期限等)并上报公司,公司汇总后,根据发展需要以及各子公司资产负债率和或有负债比例等财务状况,确定各子公司的筹资规模和方式,并下达给各子公司。

  三、严格各子公司的资产报损管理

  1、各子公司要加强资产的管理和核算,有效的控制资产损失。各子公司如需处理资产损失,须递交拟报废资产清单报公司有关部门审核。根据公司管理权限经审批后,方能进行会计处理。

  2、确认应收帐款坏帐损失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对已经作为坏帐损失处理的应收帐款,仍要加强催收管理,尽量减少公司损失。

  四、规范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减少投资损失,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

  1、各子公司对投资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建立严格的审查和决策程序,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财会部门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各子公司必须加强项目投资后的管理工作,要把所有投资项目纳入投资预算,杜绝帐外投资,对本公司控股的投资项目,其财务主管人员原则上要由本公司派出,被控股公司召开董事会,本公司应要求派财会人员列席。各子公司应建立健全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审计监督,制定有效的预算管理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五、要求各子公司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1、各子公司要对本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分类核算。在此基础上,编制成本费用预算。

  2、各子公司应成立预算委员会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子公司领导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时,应重视成本的控制管理。要以成本预算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定期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及时查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保证成本预算的实现。预算期终了,要将日常发现的差异及原因汇总分析,找出成本变化的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3、各子公司要强化单笔业务的细化核算,加强对每一笔业务进行细化的成本核算与控制。

  4、各子公司要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对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邮电费、出国费、办公费等的管理办法。

  六、实行重大事项报审制度

  1、各子公司大额贷款、对外担保、投资项目、重要固定资产或生产经营设施的添置、产权变更(兼并、破产、股改制度)、资本金变更以及重大经济案件等实行向公司报审管理,各子公司财会人员要把好关,凡规定要向公司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七、控制担保风险

  1、各子公司不能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如有特殊需要时,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报公司审批,由法人代表对外签署协议。

  2、在防范担保风险上,各子公司领导要有风险意识,必须经领导班子讨论决定,在具体工作中,涉及担保工作程序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办事,切实起到监督作用。如有个别领导违反规定经劝阻不听的,子公司财会人员应越级上报,如不上报,视为失职;如和子公司领导共同违反担保规定,将严肃处理。

  八、强化预算监督控制管理

  1、各子公司要重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要按月检查预算完成情况,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提出有效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控制差异,保证预算任务的完成。遇重大差异或其他重要情况,应及时上

  报公司。各预算单位预算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预算检查会议,检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按季上报预算完成情况季报,每半年和要提出检查总结分析报告,半年时提出下半年预算完成预测及工作措施。

  2、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预算单位不得对公司已下达的预算随意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单位如因特殊情况,需对现行预算进行调整时,必须向公司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预算修改申请,就预算调整内容和原因作出详细说明。

  3、各预算单位在每年11月份前预测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并预测下主要预算指标,着手编制下预算,在决算工作之前,完成下预算编制工作。

  九、深化财务总监委派制

  各子公司财务总监负责组织领导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各子公司重要经济问题的决策。子公司的财务经理向财务总监负责并报告工作;财务总监向子公司总经理及公司财务部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篇:美的管控模式

  “美的管控模式”对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启示

  李宏旭

  一、问题的提出

  提起集团管控,某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战略管控、财务管控、操作管控三种管控模式已经在咨询业界广为流传。然而笔者发现,有不少被国际咨询公司用此理论框架进行过集团管控咨询的企业对取得的结果并不是很满意,但这是权威的国际咨询公司做出来的东西取得这样的结果咨询客户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这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权威公司的标准工具取得的结果不理想?究竟有没有一种扎根于中国企业实战并能够推广到国内企业的管控模式存在?

  二、美的管控模式对国内制造型企业的意义

  在国内知名企业中,属于民营制造企业,企业年销售规模超过1000亿,在所从事的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企业持续经营历史超过40年的企业寥寥可数。因为,企业可以依靠外在条件迅速做大,也可以依靠超强能力做强,但要经过岁月沉淀和社会的磨砺做久却需要具

  备超强的综合实力。而美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做久这些企业关注的目标上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而事实上它也不是一开始就比较大、比较强,而是从5000元人民币起步,一步一步做起来的。它所经历的历程,它所采用的管控模式对国内制造型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三、制造型企业搞管控模式应具备的四个基础

  在美的40多年的企业管控实践中,对企业的管控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们认为,企业要搞管控,必须具备四个基础。

  第一,思想基础。企业和下属成员要具备一个相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能够被绝大多数成员接受和认同。

  第二,人员基础。企业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理人队伍,经理人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越高,越容易掌握使用好管控工具。

  第三,制度基础。企业要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体系化、制度化的制度管理体系。制度管理体系是企业管控的依据,管控工具是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的浓缩和精华。

  第四,制衡基础。企业的监督机制要非常强势,监督部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监督机制和监督部门可以确保企业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企业员工的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在机制上处于可控。

  当企业具备以上四个基础条件时,企业采用相应的管控模式,才会有好的效果。A企业是珠三角一家处于战略转型阶段的规模企业,在由传统制造加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转变,企业非常注意制度基础,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并形成了良好的制衡基础。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统一,原有的务实、稳健型文化和新的开放、创新型文化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外加上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还不够成熟,导致了企业出现了激烈的内耗,最终企业原有核心人员大量流失,企业的实力大幅下滑。

  对国内不少制造企业来说,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制衡基础可以在外力的帮助下迅速的构建,但人员基础却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努力。在美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靠北滘人,70年代靠顺德人,80年代靠广东人,90年代靠全国人,现在要靠全世界的人才。企业不同

  时期的人才层次是变动的,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却是不变的。

  当然,并不是企业要具备四个基础时才来搞管控,而是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个性化自己的管控。而在个性化管控中,最需要考察的就是企业的人才基础水平。很多咨询公司管控模式的不落地,大都是忽略了这个因素。

  B企业是南方某省的大型国企,资产规模有几百亿,下属企业有几十家公司,管理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企业为理顺管控,聘请了国内咨询行业排名前三位的某家国际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按照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的管控进行了梳理,可项目过后半年,该企业仍有不少下属公司中层管理干部对咨询公司提供的管控模式一问三不知,企业高层也对咨询项目很不满意。出现这样问题的结果是必然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西医方法,虽然可以做到专业化,但往往缺乏系统思维和系统改变,仅从局部入手导致不了系统效应,很难取得理想的疗效。

  四、制造型企业搞管控模式的应把握的核心思想

  对于如何做管控模式,美的将其概括的总结为十六个字“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集权有道,是指企业在该集权的时候,对于应该集中的权利一定要集中。

  例如,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讲,中高层管理干部的人事管理权、下属公司的投资与战略管理、企业的资金管理等工作,企业老板一定要抓住,松手就会乱。

  分权有序,是指一定要有序分权,而不是盲目分权。例如,企业老板给职业经理人的财务权限下放,应该是一步一步的,比如先给3万元权限,试行一段时间不出问题再加到10万元权限,以此类推。

  授权有章,是指按照规则来授权,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就要要有管控手册,可以是职责权限规范手册这种形式(单个经营实体运作企业),也可以是集分权手册(集团运作或集团化运作企业)这种形式,制作成一本,随用随翻。国内不少中小型企业喜欢口头授权,往往出了问题,职业经理人和企业老板扯不清。授权有章,还要求企业的各项流程的管控要点都能找到制度的规定。找不到制度规定,再

  精细的流程也会失去管控的意义。

  用权有度,是指一定要在授权的同时懂得制衡,让权力不被滥用。例如,对职业经理人授权的同时,要有强势的财务监控和审计监察;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的工作的分开;出纳和会计的工作的分开;薪酬与绩效的分开等等。

  五、对制造型企业打造管控模式的建议

  目前,对国内不少制造企业来讲,首要解决的不是管控模式好坏问题,而是有没有自己的管控模式问题。有了自己的管控模式,接下来才是改善和提升问题。

  一般说来,各种类型的制造企业都需要打造自己管控模式,单一经济实体运作的企业建议搞职责权限规范手册,集团运作或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建议搞集分权手册。

  管控手册一般涵盖以下内容:经营战略计划管理、研发管理、知识管理、投资管理、销售管理、制造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监察管理、法务管理、IT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行政后勤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对外关系管理等。企业的管控手册,一般要结合企业的经营计划进行的调整。

  企业管控模式的打造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基础条件,需要企业牢牢抓住管控模式的核心思想,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业务运作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找到合适的标杆,要推行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改善。

  特别提醒:企业管控模式是为了方便企业运作的,切忌盲目照搬,切忌不加试验的大力推广。

  第四篇:企业管控模式

  一、理论回顾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

  管控是管理控制的简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为了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和措施的总称。国外的学者,如安东尼,对管理控制给出了如下的界定: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目标,富于效率和效果地获取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他将管理控制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和操作控制。三者相互联系,按照前后连贯的逻辑顺序开展。战略计划是设置企业的长期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操作控制是确保组织内各项即时任务的实现,并将长期发展目标转化为组织各个层面具体的、可执行的而短期目标。国内的学者,如陈志军,给出了如下的集团管控定义:企业集团为了实现其目标,以信息沟通为基础,权变选择控制模式,采取适宜的控制手段,通过实施业绩考核激励下属单位,以促使其实现集团意图。国外关于集团管控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企业集团的成因、母合优势、集团总部角色与定位等领域。通过应用委托代理理论、相互依存理论、集分权理论、协调和激励理论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集团管控系统的组成、性质和绩效的关系。从核心资源的角度来剖析集团面临的管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动态研究集团管控的进化机制等。国内关于集团管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控模式的分类、管控模式的选择和管控系

  统的构成等方面。

  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管控模式的分类有多种观点,主要有如下一些研究成果:在《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控制初探》中,将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分为:集权管理、分权管理、统分结合,这三种管理模式从人事、财务、业绩、权限、信息等五个方面落实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中,形成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大型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比较与总部权力配置》中,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被划分为三种类型:财务管控模式、战略管控模式、运营管控模式。还有一些研究文章中提出了资本控制型、战略控制型、人事控制型和文化导向型等分类,或者是资本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参与控制型、平台控制型等管控模式。

  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从分类的基本依据来看,都是从集团与下属单位之间的集权和分权程度来界定的。集团公司总部是通过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单位进行管控,在哪些职能领域进行多大程度的集权

  管理确定了不同的管控模式划分的大类。但是,每个职能管理领域的管理活动对下渗透的程度是一个连续可变的过程,从宏观的报表时管理到微观的业务活动各环节的监控,中间可以有很多种细分的形态。所以,在划分管控模式时,既不能太过笼统,也不可能过于详尽。既不能把企业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所有情形进行穷举,又不能界限模糊到失去了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按照集团公司与下属单位集分权程度的不同,集团公司介入下属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深度不同,目前比较主流的划分方法是分为三类: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

  型和运营管控型。

  1、财务管理型是指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实现,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具体经营运作管理基本不加干涉,也不会对下属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

  2、战略管理型是指集团的核心功能为资产管理和战略协调功能。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关系主要通过战略协调、控制和服务而建立,但是集团总部很少干预子公司的具体日常经营活动。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经营层,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一般地,这种情况比较适用于相关产业企业集团的发展。

  三种管控模式分类示意图

  3、运营管理型是指通过母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对控股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和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大部分房地产开发

  公司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比如房地产公司和下属项目子公司的管控就是这样,大型房地产集团公司的区域中心和下属项目公司之间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运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有的企业集团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

  分权。三种管控模式各有优缺点,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同时企业的管控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

  各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

  二、恒大集团的的管控模式

  1、企业发展历程

  恒大集团是是一家以民生住宅产业为主,集商业、酒店、体育及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恒大总资产2745.9亿元,员工

  4万多人,在广州、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合肥、济南、沈阳、长沙、南昌、南京、太原、郑州、成都、海口、哈尔滨、武汉、石家庄、长春、兰州、南宁、福州、贵阳、呼和浩特、西安、昆明、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大连、桂林等4个直辖市、29个省会及重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地区公司),在全国140个主要城市拥有大型项目262个,连续三年土地储备全国第一、在建面积全国第一、销售面积全国第一、销售额稳居全国三甲。2012年,公司销售923亿元,向国家纳税13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2万个。2014年,恒大的销售额是1315亿元。恒大在创立之初即确立企业文化。恒大宗旨: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恒大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恒大作风: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恒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着企业高速发展。2020年,恒大矢志成为世界上行业内“规模最大、队伍最优、管理最好、文化最深、品牌最响”的“五个之最”国际顶级企业。恒大集团拥有中国特级资质的建筑工程公司、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工程监理公司、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

  第一个“三年计划”【1997-1999】艰苦创业

  高速发展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亚洲金融风暴,恒大集团逆市出击,抢占先机,采取“短、平、快”的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于1999年从当时广州的16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首度跻身为广州地产10强企业。第二个“三年计划”【2000-

  2002】苦练内功

  夯实基础

  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恒大集团着力于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开发流程,狠抓管理促效益,支持未来发展。在广东地区同时开发及储备多个项目,陆续开发销售金碧华府、金碧新城、金碧世纪花园等多个金碧系列楼盘。2000年,恒大排名跃升至广州第6位。

  第三个“三年计划”【2003-2005】二次创业

  拓展全国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恒大集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潜力日益凸显。2003年,恒大被评为广东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从2004年开始,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经营战略。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在开发经验、品牌美誉度以及规模实力等方面,初步具备了全国拓展的条件。

  第四个“三年计划”【2006-2008】迈向国际

  跨越发展

  恒大已战略性地进入广州、天津、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南京等2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50多个项目,规模与品牌取得实质性的跨越。恒大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青睐。期间恒大累计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0多亿美元,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迈向国际的标杆。

  第五个“三年计划”【2009-2011】稳健经营

  再攀高峰

  恒大已战略性地进入广州、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全国120个主要城市,拥有项目200多个,规模与品牌进一步取得大幅跨越。

  2009年11月5日,恒大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创下705亿港元总市值的纪录,成为起于内地、在港市值最大的内地房企。

  2010年,公司先后成功发债27.5亿美元,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全球发债的最大规模纪录,全年实现销售金额504亿元。

  2011年,公司总资产达1790亿元,销售额804亿元,销售面积、在建面积、进入城市数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品牌价值突破210亿元。

  第六个“三年计划”【2012-2014】深化管理

  稳定增长

  2012年,恒大步入稳定增长期,全面实施向管理要效益方针,制定各项核心指标(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核心利润)年均增长30%的计划目标,并通过拓展商业、酒店产业,探讨体育、文化产业,加强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恒大品牌,确保公司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

  截止2013年底,恒大总资产达3481.5亿元,销售额1004亿元,营业收入、在建面积、竣工面积、项目布局、现金余额等八项核心指标位居第一。2013年,恒大实施大战略,与世界第一名校哈佛、中国第一名校清华达成战略合作;进入快消业,成立恒大矿泉水集团,推出高端矿泉水产品

  “恒大冰泉”;2014年,恒大粮油、乳业集团

  成立揭牌,恒大粮油集团全国订货会创行业纪录。

  第七个“三年计划”【2015-2017】夯实基础

  多元发展

  2015年,恒大将进入以“夯实基础、多元发展”为主题的第七个“三年计划”。在“夯实基础”方面,恒大要继续夯实民生住宅产业这个基础;在“多元发展”方面,要努力完善由民生住宅、文化旅游、快消及体育等构成的多元化产业布局。

  恒大实施多元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民生住宅及各项重要民生工程,致力于打造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最顶级健康产业综合体和最生态、最环保、最美丽的文化旅游胜地海花岛等多个世界级拳头产品,构筑国际产业集群,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顶级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2、恒大集团战略

  第一阶段【规模取胜】战略阶段

  1997年,恒大基于行业竞争、目标市场、消费者负担能力、资金状况等因素的客观分析,确立了“小面积、低价格”的早期发展模式,采取快速销售、加快资金周转,快速实现企业规模壮大的发展战略。1997年,恒大只在广州开发1个项目;而至2004年,公司开始同时开发十多个项目,公司的员工人数由1997年不足20人上升至2004年超过2000人。凭借初创阶段的持续努力,公司逐步跻身广州房地产十强企业、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及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十强企业。

  第二阶段【规模+品牌】战略过渡阶段

  2004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恒大转变原有发展战略,开始进入“规模+品牌”的战略过渡阶段,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在规模方面,公司跨越广东,将地理版图扩充至其它战略性城市,使房地产开发面积从几十万平方米大幅增加至几百万平方米,在此过程中,公司在同时管理遍布全国多个项目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及能力。在品牌建设上,公司对所开发项目全部实施精品战略,并开始实施全国标准化运营模式。

  第三阶段【规模+品牌】标准化运营战略阶段

  自2007年起,恒大继续专注实施“规模+品牌”战略,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运营模式,逐渐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七大企业核心优势,并在深入拓展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过程中实现迅速拓展。经过多年实践及调整,恒大标准化运营模式行之有效,助推恒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2013年,恒大开始实施未来八年在世界上行业内实现“五个之最”蓝图,提出要用八年时间再造6个恒大的宏伟目标。在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恒大在2013年底实现销售超千亿的飞跃,成为多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第四阶段【多元+规模+品牌】战略阶段

  2014年8月,恒大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在继续实施“规模+品牌”战略的同时,首次正式提出多元发展战略,明确了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以夯实房地产业为基础,恒大在体育、文化、快消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在2014年9月正式成立恒大粮油、乳业集团。目前,恒大集团已成为集民生住宅、文化旅游、快消及体育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3、集团管控模式

  按照前述的管控的三种分类即:财务管控模式、战略管控模式、运营管控模式的特点和恒大的紧密型集团化控制特征,恒大属于运营控制型。公司的集权程度比较高,重大事项均有集团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恒大继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这种模式有利于降低成本、确保精品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不走弯路。恒大的组织架构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战

  略模式,恒大的总部组织庞大,下设许多职能部门垂直对地方公司进行归口管理。从下图的股权结构在可以看出,在整个集团中许家印拥有绝对控制权。在总部-地方两极构架中,总部负责决策各项业务,地方公司执行。恒大的重要决策集中总部,地方负责执行,有人事变动需层层上报总部。

  从集团的人员分不可以看出,恒大集团的员工总部的人数相当可观,其具有大总部的特征,这也是其集权化的保证,决策的高度集中必须保证总部的人员的充足,以支撑起决策的科学性。

  恒大集团的地区人数和总部人数比

  恒大在全国设立28个分公司,监管62个城市。恒大的总部以监管、配套设计为主,负责标准的管理和落实。

  在人、财、物上体现了恒大的高度集中化。恒大的各下属公司总经理助理及以上干部的入职、任免、工资、奖惩及解聘等需报公司的董事会及分管领导的审批后执行,总经理须报董事局主席审批后执行;中层干部及一般员工的入职等由下属公司办理。财务由集团统一管理,统一执行财务制度,对报表实行须经集团财务中心审核后报出,资金由集团统一计划管理,各公司每月上报下月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在每个月初由领导审批后下发,财务必须严格按照资金计划支付。计划内大宗材料和300万以下的计划外材料采购,由恒大集团的下属材料设备公司自行采购和招标;300万以上的计划外采购由集团的招标采购中心组织采购。

  三、恒大集团的管控模式的思考

  企业选择一种管控模式有众多的原因,有些是理性的因素,有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所谓非理性部分。这些共同形成了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了解恒大集团的管控模式后,探究其背后的因素即研究形成的动机对于了解、认识企业,学习其管理经,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下面将结合前面的理论和企业管控模式的动因对恒大集团的管控模式进行分析。

  管控模式影响分析

  恒大的管控模式的优点:

  恒大在发展的初期以“短、平、快”为主的开发基调,在广州以金碧花园为起点的多个金碧系列产品,为金碧系列主线打下基础。后期以上市为目的的扩大全国的布局,以快速营销的高周转模式分配快速复制多渠道的融资推进项目的快速复制。其各阶段的战略成功的原因有不同阶段的不同战略,前面对于各阶段的战略有过分析,大规模的土地储备,通过运用“招拍挂、股权收购、战略合作,多样的拿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标准化的运作和集权化的管理,这些都是其成功的因素。这些体现了在不同的阶段其战略导向的管控模式必须是高度集团的运营型管理的模式,这样才能快速的扩张,迅速的发展。

  恒大的管控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在众多管理理论上有分析,其缺点就是不易发挥下属企业的积极性,有可能出现管的过严的危险,导致企业缺乏弹性,影响企业的活力。恒大的管理方式,存在如下的问题:(1)企业目前的绩效管理存在责权利的不对等,重结果、轻过程。绩效管理的导向需要强化。

  (2)高度集中决策权导致企业在地方化经营中存在不足,影响其品牌在地方的发展和竞争。

  (3)长期大规模发展,高土地储备容量,导致公司治理的结构复杂,人员冗杂,企业的战略转化难度较大。(4)作为参谋职能的总部职能部门的权利过大,会干预地方公司的管理,影响管理的效率。

  (5)公司的管控缺乏体系,各分公司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

  恒大的管控模式未来方向:

  为了有效的提高其公司的管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恒大的运营型管控体系需向战略型的管控体系过度,最终定位于财务型的管控体系,这是符合恒大发展的实际。通过适当的分散其权利,让渡给地方公司,整合目前的大而广的公司体量,确定些战略性的产业,可以通过非关键性进行专业化的外包,较少总部的人员,提高其服务化水平,让总部成为利润中心,分公司是成本中心的财务型管控体系,这是其在国际化舞台上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五篇:总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控规定修1XXXX有限责任公司

  对子公司财务规定

  一、为加强对XXXX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确保子公司财务符合基投公司的总体战略发展方向,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文件以及基投公司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规定,结合基投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称“子公司”系指XXXX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及相对控股子公司。包括:

  1、全资子公司,即基投公司持有100%股权的公司;

  2、控股子公司分为绝对控股的子公司和相对控股的子公司;

  1)、绝对控股的子公司,即基投公司在该子公司所占股权(直接或间接)超过其总股权份额的50%;

  2)、相对控股的子公司,即基投公司在该子公司中所占股权(直接或间接)份额低于50%,但因其股权分散或其他原因,公司对其具有实质控制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其财务报表应合并到基投公司财务报表中。

  三、基投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1、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实行双重管理,既受子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也要接受基投公司领导和总公司财务部的监督和管理。

  2、子公司按照基投公司规定时间上报财务会计报告、财务分析报告及其他财务相关报告。

  3、实行财务制度备案制度。子公司可以在遵守本制度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但需报基投公司财务部备案。

  四、加强对子公司的会计内部监督,强化稽核制度

  1、各子公司要建立总稽核制度,由专人负责会计核算的质量,复查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相关财务报表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国家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不得伪造、变更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报送虚假的会计报表。

  2、各子公司的财会部门要加强对业务收付款的监督,建立严格的收付款制度,付款要有付款凭证,业务与财务负责人共同把关;收款要与原始凭证核对,避免业务收入流失,加快款项收取。

  3、定期与银行对帐,不容许出现长期银行未达帐,对历史形成的长期未达帐要跟踪管理并责成责任人或专人追查。及时核对银行存款日记帐和银行对帐单,对差额必须逐笔查明原因,并按月编制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由于对帐不及时造成企业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及其领导要追究责任。

  4、各子公司财会部门对应收、应付款、预收、预付款等往来帐款要向有关人员定期反馈,责成有关当事部门和业务员负责解决。各子公司领导应带头遵守财会制度,对子公司领导违反财会制度,经劝阻不听时,财会人员可以越级上报,基投公司对敢于维护财会制度和公司利益、同各种违反财会制度行为做斗争的人和事给予支持和奖励。对于子公司领导协同作弊,损害公司利益的,要按基投公司管理规定加重处罚。

  5、子公司的一切收入与支出都必须纳入子公司财务会计账内核算,做到有账有目,账目清楚;严禁截留、隐瞒和坐支各项收入,严禁设置账外账。

  6、基投公司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子公司进行年报审计,经审计后凡需要调整账目的,按出具的审计报告应调整事项及时调整账务。

  五、加强对子公司筹资行为的管理

  1、各子公司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合理筹集资金,建立资金预测及分析制度,应根据筹资用途分析确定筹资方式,尽量把子公司沉淀的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发挥效益,避免盲目筹资使子公司背负沉重的利息及偿债负担。

  2、公司对各子公司筹资实行总量控制,子公司年末编制下筹资、借款预算(内容包括筹资渠道、用途、借款期限等)并上报基投公司,基投公司汇总后,根据发展需要以及各子公司资产负债率和或有负债比例等财务状况,确定各子公司的筹资规模和方式,并下达给各子公司。

  六、严格各子公司的资产报损管理

  1、各子公司应当加强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建立和健全计量收发制

  度和财产清查制度,以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以有效的控制资产损失。各子公司每年应对各项资产最少进行一次彻底的实地清查,及时得出清查结果,并相应处理遗留问题。对各项需处理的资产损失,须递交拟报废资产清单报公司有关部门审核。根据公司管理权限经审批后,方能进行会计处理。

  2、确认应收帐款坏帐损失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对已经作为坏帐损失处理的应收帐款,仍要加强催收管理,尽量减少公司损失。

  七、规范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减少投资损失,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

  1、各子公司对投资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建立严格的审查和决策程序,坚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财会部门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基投公司的投资执行和管理均由总公司相关部门依据总公司投资办法执行,子公司不具有任何投资权,但有责任配合相关部门提供包括如经营状况、行业研究等信息,以供投资参考。子公司不得向职工个人或其他单位非法集资,也不得用公司资金参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集资。

  3、各子公司必须加强项目投资后的管理工作,要把所有投资项目纳入投资预算,杜绝帐外投资,对本公司控股的投资项目,其财务主管人员原则上要由基投公司派出,被控股公司召开董事会,本公司应要求派财会人员列席。各子公司应建立健全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审计监督,制定有效的预算管理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八、要求各子公司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1、各子公司要对本公司的成本费用进行分类核算。在此基础上,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并定期对成本费用情况进行分析,定期向基投公司财务部提交《成本费用分析报告》。

  2、各子公司应成立预算委员会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子公司领导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时,应重视成本的控制管理。要以成本预算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定期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及时查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保

  证成本预算的实现。预算期终了,要将日常发现的差异及原因汇总分析,找出成本变化的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3、各子公司要强化单笔业务的细化核算,加强对每一笔业务进行细化的成本核算与控制。

  4、各子公司要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对一些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邮电费、出国费、办公费等的管理办法。

  九、收入、利润及其分配

  1、各子公司收入的确认和会计核算按《基投公司财务制度》内的会计核算办法执行。

  2、各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需经各公司管理层审议并报总公司备案。

  3、基投公司根据实际需要收回留存子公司的已分配或未分配利润时,应按照基投公司与各子公司约定的分红办法规定进行,未经基投公司批准,子公司不得截留、占用应上缴的利润。

  九、实行重大事项报审制度

  1、各子公司大额贷款、对外担保、投资项目、重要固定资产或生产经营设施的添置、产权变更(兼并、破产、股改制度)、资本金变更以及重大经济案件等实行向基投公司报审管理,各子公司财会人员要把好关,凡规定要向基投公司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十、控制担保风险

  1、各子公司不能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如有特殊需要时,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报基投公司审批,由法人代表对外签署协议。

  2、在防范担保风险上,各子公司领导要有风险意识,必须经领导班子讨论决定,在具体工作中,涉及担保工作程序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办事,切实起到监督作用。如有个别领导违反规定经劝阻不听的,子公司财会人员应越级上报,如不上报,视为失职;如和子公司领导共同违反担保规定,将公司管理规定严肃处理。

  十一、强化预算监督控制管理

  1、各子公司要重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要按月检查预算完

  成情况,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提出有效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控制差异,保证预算任务的完成。遇重大差异或其他重要情况,应及时上报基投公司。各预算单位预算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预算检查会议,检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按季上报预算完成情况季报,每半年和要提出检查总结分析报告,半年时提出下半年预算完成预测及工作措施。

  2、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预算单位不得对公司已下达的预算随意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单位如因特殊情况,需对现行预算进行调整时,必须向基投公司提出书面预算修改申请,就预算调整内容和原因作出详细说明。

  3、各预算单位在每年11月份前预测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并预测下主要预算指标,着手编制下预算,在决算工作之前,完成下预算编制工作。

  4、各子公司每季度将实际与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书面表格形式报基投公司财务部,同时报送本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总公司财务部每半年对各子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十二、深化财务负责人制度。

  1、原则上各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应由基投公司委派;如果由子公司推荐的财务负责人,需要征得基投公司同意认可后方能委任。各子公司不得违反程序自主更换财务主管,如需更换的应向基投公司报告,经基投公司同意后按程序别行委派或委任。

  2、各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应维护基投公司的利益、忠诚地惯彻执行基投公司对子公司作出的各项决议和决策。

  3、各子公司财务应按基投公司财务要求及时、准确、保质保量报送各种报表、资料等。

  十三、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签发领导:

  XXXX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5月2日

推荐访问:集团公司如何对子公司进行管理 对子 集团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