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5篇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5篇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XX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余主任、市旅发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5篇

篇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余主任、市旅发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对**旅游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基本情况 **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5乡2镇3街道81个村(居)委会 763 个村(居)民小组,国土总面积 2858 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8%)。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81.7%;生产总值 72.11 亿元,财政总收入 6.3 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24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426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690 元。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 2580 米,最低海拔327 米,坝区常年无冬,终年无霜,县城年平均气温 23.9℃,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成,老国道 213 线改扩建,以及泛亚铁路、永金高速公路、**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机遇,组织成立**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一片四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6 至 2020 年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1000 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避寒养生 花果**”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建设成为云南最美热区、云南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冬季避寒旅游胜地。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按照我县旅游规划总体修编,“十三五”期间共谋划旅游储备项目 42 个,2018 年计划新增 5 个。目前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滨江傣族蒙面情歌园、哈尼罗槃王宫等 6 个前期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步精准招商做足准备。二是高站位远谋划,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入库。积极与旅游企业对接,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今年以来共入库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印象大酒店等 7 个项目,完成投资 4.72 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投资 70 亿元的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

 成立由县长及云南建投集团副董事长为组长,双方共建共担责任机制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建设;投资 3.4 亿元的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 年可建成投入运营;投资 3.2 亿元的红河谷热海投入试运营;投资 5000 万元的印象大酒店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5 亿元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十里滨江旅游休闲带,做美做优道路景观建设。四是以示范创建为目标,夯实旅游基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投入 170 万元公开招投标,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县全域旅游策划编制工作,并于 12 月 8 日完成编制策划第二轮汇报。全力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实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了《**县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打造坡垤村、者嘎村、曼来移民新村片区等 10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坡垤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启动坡垤农业旅游庄园策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坡垤谷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 1600 万元完成整体村落改造。利用“旅游+农业”模式,推进曼来移民新村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整合项目资金 1880 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完成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接待户业务技能

 培训,成功举办七届荔枝节。目前,曼来移民新村片区共有农家乐和民宿客栈 6 家,床位 83 个,可同时接待 1000 人以上用餐。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经市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县依江风辣木体验庄园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经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领导小组评定,**县城外城饮食城等 7 家单位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县傣乡情农家乐等 4 家单位被评为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目前,我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 18 家,其中:四星级 2 家、三星级 12 家、二星级 4 家,星级农家乐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打响“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17 年**县共投资 405 万元建设旅游厕所 9 座,不断深化、创新突破,完善“以商养厕”运营模式,抓管理、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的实际问题。在旅游厕所选址上,我们充分满足群众之所需,不做雪中送炭,只为锦上添花,超前布局、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及游客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也对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完成惠隆佳园特色小镇 3 座旅游厕所建设,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 1 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红侨五队及莫郎 2 座旅游厕所建设;在县城新农贸市场新建商贸城旅游厕所 2 座。我们将以 “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向智慧旅游

 等领域延伸。

 (四)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共投入 255 万元成功举办春节系列活动、龙潭正月十六街、甘庄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米干节、曼来荔枝节、傣族蒙面情歌节、甘庄彝族火把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狂欢十月年等节庆活动,精心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并在传统举办活动基础上创新办节方式。水果、土特产、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陆续推向市场化运作,更增加了啤酒音乐嘉年华、越野车邀请赛等互动性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旅游过节。金芒果节期间,我县星级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 100%,接待省内外游客共 28.95 万余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 1.15 亿元,同比增长20%和 35%,进一步提升了“花果**”旅游形象。**作为云南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活动为载体,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吸引了中国第一支软式网球队到**进行为期半年的冬季集训,积极备战明年举办的亚运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规划滞后,与全域旅游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

 标、结构框架还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周边及县城区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宿等多样化的住宿渠道,在旅游六要素中,娱、购环节薄弱,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三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专业人才,未配备专业旅游车队和导游团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四是我县财政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列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宣传营销,抓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加快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素质。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时鲜果蔬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恳请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恳请省旅发委将**县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重点项目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已开工建设,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调规难的问题,恳请省旅发委帮助**县政府向省司法厅协调解决果香四季项目地的土地问题,以及山云华界融资难的问题,并将果香四季、山云华界两个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三)恳请省旅发委将曼来镇移民新村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两山”理论创新实践点。

 (四)恳请省旅发委给予旅游扶贫示范村坡垤村更多的资金、政策倾斜。

 (五)**是昆曼国际大通道、楚河经济干线穿境而过的重要节点,为了做好**大道的旅游城市景观大道提档升级,恳请省旅发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六)我县正积极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但由于**县级财力薄弱,资金缺口问题较为突出,恳请省旅发委给予帮助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经费。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

 

篇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文化事业发展工作调研组深入小岭、凤凰、乾佑街办部分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察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参观县文化艺术中心、部分民间社团、渔鼓文化传承基地,了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召开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完善文化发展思路,依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打造我县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文化事业发展屡获殊荣。我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跨越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实施城市形象品牌推介宣传,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深入挖掘以*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被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多项渔鼓节目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园会、西安世博会、*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围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 ,先后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大楼、县影剧院,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一级馆、二级馆标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镇(办)公用事业服务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镇、村服务点已全面投入运行,文化公园、文化广场、体育馆、文物及民俗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文艺创作发展不断繁荣。设立了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和*渔鼓开发专项基金,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精品力作。《*》等以*渔鼓为品牌的文艺节目,获得省市多项大奖,省内知名艺术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等*部宣传片在省市均有一定影响,《*》等*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余篇文艺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件文艺作品和*余幅书画、摄影作品中省市获奖。

 。

 (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速。以特色旅游文化为纽带,打造精品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以朱家湾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国家级文化品牌,为*山水旅游注入了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包装,全力推进文艺演出进景区常态化,启动实施“全景*”、“传奇*”、“诗赋*”、“楚音*”四大文旅产品工程。

 (五)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成效显著。建立完善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其中*渔鼓、杏坪手工皮纸技艺等*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县文物馆藏文物*(组)件,县境内不可移动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文物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件文物均得到很好保护,凤凰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渔鼓已成为我县特色文化品牌,*十三花、*洋芋糍粑已成为*旅游的特色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以文图实物相结合,向公众免费开放。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是文化资源整合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监管,文化项目的储备不足,对文化产业开发的不足;各部门文化发展的协作意识不强,齐抓共管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尚未有效发挥。二是个别镇(办)和部门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文化事业发展理念,对文化事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各镇(办)文化干部大多身兼数职,投身文化工作的精力受限,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村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由于缺乏管理人员、经费等,维持正常运转较为困难。

 ( ( 二)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一是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大楼文化馆、图书馆,虽然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公众利用率不高。二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投入总量不足,存在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等现象,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难。三是部分基层村组配备的公共设施、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等场地都处于闲置中,配备的音响、乐器等器材都为装箱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不足。一是文化演艺市场的策划包装不足,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孝义川》虽然成功编排,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包装投放到旅游演艺市场,没有能演示地方民间文化特色的歌舞戏剧的场所,各景区景点也没有可供小型歌舞、民情民俗表演的场所,集中展示我县丰富旅游文化商品的综合购物场所太少。二是旅游文化特色商品开发滞后。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很少,缺乏专门研制生产的企业、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乾佑石、渔鼓纪念品虽完成研制但市场规模不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三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滞后, 杏坪皮纸、凤凰镇的汉剧、二簧、花鼓、渔鼓、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凤凰古镇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进展缓慢。

 。

 (四)文化事业机构管理机制不顺。一是县级文化机构设置不顺,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以后,监管体制尚未理顺,县文旅局各股室、执法队、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行政执法职责职能交叉,对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二是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进出渠道不畅,文化事

 业单位人、财、物使用权和决定权不能自主,导致进的人用不上,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留不住,文化事业活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三是县文旅局与凤凰、溶洞、牛背梁三个管委会之间管理职责职能不顺,三个管委会均属于副县级单位,县文旅局难以履行管理直属单位职责职能。

 (五)文化事业专业人才队伍急需加强。一是专业艺术类人才不足,县剧团艺术骨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备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二是基层文化部门缺乏优秀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难以适应多样性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事业管理服务的需要,民间文化组织缺乏指导和支持。三是文化市场监管力量相对不足,面对点多面广的文化经营单位,执法措施还难以全面有效到位。四是优秀文化人才的招聘引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明确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一是尽快制订出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安第二生活区”的文化产业布局,体现人文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运用系统性思维的方法,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的完善全县的文化事业总体规划,并使之法规化,成为指导我县文化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大文化重点项目的储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大向上争取文化项目力度,搞好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文化政策性资金,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注重文化品牌培育。着力打造

 朱家湾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朱家湾入口形象区、云林小屋高端民宿、智慧农家、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区、花锦园花海主题休闲度假区等片区,深度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景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加大投入,切实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多种渠道争取文化项目,全额落实文化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二是争取将广播电视大楼、剧团排练大厅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建设城区数字电影院,更新广播电视台的摄录制作设备。继续加大向省广电局争取“村村通”设备力度,做好偏远山区“村村通”的配发工作,完善 “村村通”的监管机制,保证偏远山区的群众正常收看电视节目。三是适度增加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保证常规性重大文化节庆的活动经费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正常运行的工作经费。四是进一步做好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在重视物质文化保护的同时,给予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工作以强有力的扶持。

 (三)深化认识,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一是进一步明确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优秀民间文化的优势,在旅游景点和品牌建设中注入文化的内涵,赋山水名胜以灵魂,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全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旅游文化的单项突破。二是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充实内涵,提升品位,建设一个康体养生、异地

 养老为一体的新型生活区和西安近郊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响*旅游文化品牌。三是大力推进特色文化演艺进景区,尽快挖掘开发具有*人文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四是利用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画家画*,作家写*,歌手唱*,摄影家拍*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旅游文化产品,继续办好《牛背梁》刊物,打造*文化交流平台,着力叫响*旅游文化品牌。

 (四)挖掘资源,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注重对*民间文化、民间戏曲、民间绝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树立文化品牌,打响*特色文化。尽快制定我县民间文化保护办法,使我县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戏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二是逐步开放文化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投融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和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我县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五)理顺体制,努力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理顺文化行政管理关系,规范行政行为,整合执法职能。二是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善纳人才、善用人才、善育人才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公开许诺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用人环境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吸纳各门类的文化拔尖人才。三是采取委托培养、定向培养、招聘大学生等办法,培养和吸纳一批

 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四是搞好对现有文化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文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五是注重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指导帮助,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六是挖掘选拨基层文艺骨干,建立县文化艺术人才库,加快剧团年青骨干文艺人才培育培养,保证演出队伍的稳定。

篇三: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XX 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大 XX 如何巩固新优势,拓展新思路,形成新路径,成为当前 XX 区的重要课题。

 一、XX 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 XX 区近几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周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相比,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优质企业外迁加剧、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效应不足等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企业规模总体不大。

 XX 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地处市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区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大多规模小、档次不高,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特别是对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如月湖盛园和南塘老街经营业态单一,在产业分布、商家引进方面过多集中在餐饮业,而忽视文化企业引进,与苏州观前街、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北京前门等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较好地反映这些历史街区的自然原貌和传统文化内涵,使不少已经改造好的历史街区没有产生预想的文化经济。

 通常一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的情况下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2012 年,北京市这一比例高达 12.2%、上海达 11.29%、深圳市为 9%。今年上半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647.6 亿元,增长 15.3%,高于 GDP 增速 7.6个百分点,占全市 GDP 达 16.4。而目前,XX 区这一比例仅4.87%,而 XX 区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等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新技术的文化企业却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尚未成长为具有拉动产业发展、引领产业创新的大型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贡献有限。

 (二)传统文化产业盈利下滑,新兴业态少,创意文化产业增速缓慢。

 2016 年 XX 区部分传统文化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如宁波日报集团受新媒体冲击增加值较上年减少了 1312.1 万元,浙江香溢金联有限公司较上年减少 1284 万元,宁波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因为公司停业改造较上年较少1126.1 万元。55 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出现增加值不同程度的减少,占比超四成,文化企业总体呈现盈利能力下滑

  态势,既有外部大环境不佳的不利影响,也说明 XX 区文化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从目前 XX 区文化企业的规模来看,我区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内生动力不强。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 XX 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XX。近年来,先后有宁波市新华书店、宁波移动通信公司、浙江报社等企业外迁。随着这些行业带动能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优质企业逐步外迁,XX 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力将被进一步减弱,从而影响 XX 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三)园区集聚能力低,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目前 XX 区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集聚带动效应不足。如“新芝 8 号”入驻园区的单位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仅 9 家,且均没有达到限上标准。而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的宁波“启运 86”微电影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还需时间。与此同时,周边县(市)区的文化产业却发展迅速。如东部新城联手打造东部文化中心,宁波文化广场运营不到一年,已经形成了演出、培训、展览等几大板块,吸引市民逾50万

  人次,文化企业逐渐从市中心向东部新城聚集。

 此外,XX商业区主要集中在鼓楼、天一广场、城隍庙一带,其他的商圈人气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培养,导致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于这些狭小的商圈周边,产业分布和发展不够均衡,简单复制商贸区的做法,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或产业群。无论园区集聚能力较弱,还是文化产业过于集中,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文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对待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产业上,全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地域之间的条块分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硬件设施及相关产业链不够完整。

 (四)扶持政策不少,但龙头效应、引领作用尚不明显。

 对于 XX 区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深化“两区”战略现实要求。虽然 XX 区已经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倍增计划。但是在发展中仍然面临较多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从目前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来看,只停留在投融资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扶持上,缺乏对产业导向以及文化人才具体政策的引领和扶持。同时,在企业认定上,缺乏统一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对文化产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成长贡献度进行全方位准确地评定,从而导致政府的扶持资金一直会往大企业集中,企业越大,获得的机会就越多。而现实的情况是,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

  段,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相当困难。比如对文化人才的政策,仍然参照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引进标准,没有考虑到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让一些没有留学经历、高级职称但获得一定知名度威望度的老艺术工作者很难获得政府补助。

 三、XX 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 85 后、90 后、95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面对竞争与压力,发展与创新,XX 区文化产业要在“壮大规模、放大效应”的总方针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形成宁波核心区域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聚焦点和发展优势。要根据 XX 自身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遵循特色化、差异化和集聚化的理念,“以项目化带动发展、以集聚化推动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以引进一批示范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为抓手,带动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以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历史街区建设为载体,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全力推动文化与金融、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

 (一)紧抓传统主线,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搭建都市文化旅游平台,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文、商、旅互动融合发展 1. 明确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文化景点多、文化底蕴厚、文化配套好,是 XX 较之于其他县市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也是 XX 发展文化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把推进文商旅互动,有机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结构,放大文化产业边际效益,作为 XX 实施文化产业战略的第一要务和切入点。应紧紧围绕方兴未艾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坚持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深度融合,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切实赋予文化更多的旅游承载,赋予旅游更深的文化内涵。加快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挖掘整合 XX 特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出 XX 古城旅、名人足迹游、城市休憩游等丰富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2. 确立核心区域的文化基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XX 区作为千年宁波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优势,打造一

  批社会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知名文化品牌,实施精品名牌带动战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要把天一阁、天一广场和众多历史街区有机整合起来,如挖掘城隍庙传统文化精髓、倍增文化品质和商业价值为目标,按照彰显文化功能、优化商业功能、衔接地铁功能的思路,通过对城隍文化的深入挖掘,进一步优化提升城隍庙区域内文化、旅游、民俗、商业等多种业态,把宁波城隍庙区域打造成为依托悠久的商贸文化、民俗文化品牌,以多元化发展互为补充的“文、商、旅”主题型商圈。要积极鼓励莲桥街文化商业综合区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园区士大夫第、杨氏宗祠、孙传哲故居、甬上望族南湖袁宅等文物和历史建筑资源作用,引进与园区底蕴相协调的文化产业业态,将其打造成宁波原味人文艺术院落街区。要加快推进南塘街二期等历史街区建设和月湖西区历史街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稳妥推进”要求,从保护街区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三条原则出发,以文化为向导,充分发掘月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打造成具有宁波传统文化和历史特点的高品质人文博览、文化交流、宜居生态、商业休闲、创意旅游社区。

 (二)聚焦新兴产业,重点培植新兴文化业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弥补优势企业外迁之困 1. 发展新兴文化企业。随着城市行政中心的东迁和文化产业中心的定位调整,政策导向性对 XX 的影响逐步显现,部分优质文化企业开始迁离 XX。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只有

  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与年轻人消费特性紧密相关的电影、游戏、动漫和互联网新媒体等公司的发展壮大,才能填补优势企业外迁带来的缺口。新兴业态是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选择,在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方面,XX 和其他县市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 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财政部、工信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化部、财政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注重“媒体融合”的良好政策预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导向和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网络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策划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广告传媒、会展服务、教育培训、影视放映等文化产业与网络、各类手机客户端构架的“智慧产业”的融合发展,占领电子出版、无线广告、无线院线、电子商务等产业新高地。

 (三)突出专业创造,充分发挥楼宇优势,抓住 XX 宜居特点,规划文化园区形成集聚效应。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

  重要支撑。XX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的楼宇优势,政府要加强规划,逐渐形成“一楼一产业”的发展态势。要借鉴绍兴发展专业市场的经验,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聚。采取挂牌增设、改造提升、规划新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专业市场、文化街等多种类型。要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对经认定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区内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享受服务业企业、项目相关的税费优惠,要积极争取投资用地要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要优先重点扶持。目前,要大力推进和扶持全额由民营资本投资的浙江省首家微电影产业园区--“启运 86”宁波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帮助其尽早将园区打造成集微电影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平台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数字产业核心区。发挥XX 是宁波最成熟最宜居区域的优势,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居住落户。积极鼓励园区管理主体引进龙头企业以及创作工作室、名人工作室,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还要通过平台搭建,扶持园区与国内影视传媒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将园区打造数字影视软件研发及制作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同事,做好宁波光影动漫进一步完善动漫孵化器平台建设,扩大平台影响,完善产业链,增加企业收益。

 (四)强化规模效应,培育核心企业拉动发展,引导文

  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1. 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做强文化企业,增强竞争实力。政府应实行“大小有别”的政策,形成产业梯度发展,加大重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和服务机制,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 XX 投资兴业。

 2. 坚持开渠引水。进一步引导、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充分激发民间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活力,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财政贴息、播出补助、文化专项资金定额支助、国...

篇四: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文化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 ー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理念,这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基础,筑牢文化产业的根基;注重传承,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注重引领,用文化产业培育乡风文明;注重人才,充实发展文化产业的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振兴乡村文化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体要求,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产业,本次调研通过本地史料收集、实地走访与外出考察等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深人细致开展研究。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 ***镇综合文化站成立于 1979 年。***镇文化站站舍面积 500 平米,室外活动场所 400 平米。其中:电子阅览室 40 平米,图书室 80 平米,多功能厅 80 平米,培训室 40 平米,办公室 4 间 80 平米,其他 80 平米。剧院 1 座 1500 平米,设有宣传橱窗、板报栏,电子显示屏。文化站(农民文化官)建筑颇具气势,美观大方。106 国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文化站“三室一厅”建设,各项培训、展览、体育建设设备齐全。站办图书室藏书 8500 册,报刊 10 种,书柜 12 个,大阅览桌 1 台,座椅 30 个。文化官设有排练室大厅 120 平方米,备有使各设施。诗联书画字会、民间音乐协会建有书画室和音乐室。镇区近年

 改造完成,路面十净整洁,绿化覆盖率高,设有法制宣传一条街。由文化站出版的刊物《大其育闻》获得全市优秀诗集(已出版第 10 集),步“湖北省诗肤文化镇称号。2015 年荣获“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17 年大被评为大冶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镇文化站评为全镇服城市创建先进单位,2018 年获得“湖北省最美文化站”称号,在全省乡镇文化站综合排名第 12 位。

 (二)文化资源现状 ***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素有“鼓书之乡”和“山水园林城镇”之美誉。这里是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是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的出生地,也是著名的大冶兵暴策源地,拥有湖北省较大的 3 亿年地质史的富家山天然溶洞群、五里界东周古城遗址、原生态水南湾古民居群、柯大兴古民居群和八流古民居群。主要文化体育资原如下:

 1、红色文化。大革命时期,***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积极组织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壮怀激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烈士达 1000多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曹家堍党支部,也造就了曹样仁高级将领及曹玉阶等众多革命英雄,烈士们以凡心碧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美动人的赞歌。***镇有主要革命遗址 7 处,著名革命烈士故居 10 余处。其中:革命遗址主要有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故居、曹家塊村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曹家堍村“大冶兵暴”策划地旧址、曹家塊村中心县委联席会议旧址、湾龙山文化促进社遗址、富家山革命根据地、小箕山(石应高村、小箕铺村)革命烈士墓群、小箕铺村邹子言湾革命烈土墓群;著名革命花烈有:曹家堍村“辛亥革命元勋”曹亚伯以及曹壮父、曹玉阶,三角付寅公湾曹祥仁,新屋下村对梅堍湾曹稀,后畈村良才湾侯政、侯中英,用湾村

 曹振亚,叶家庄村曹大骏,八流村下徐湾徐策,石应高村石海山等。

 2、历史文化资源。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4 处(五里界东周古城遗址、老猪林新石器遗址、大谷垴旧石器遗址、水南湾明清古民居),黄石市市保单位 11 家,大冶市市保单位 4 家,是我市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乡镇。一是省保单位五里界古城遗址。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大规模的铜矿开采和冶炼,距今已有 3000 多年,总面积近 15 万平方米,是当时鄂东南地区的第一座古城,也是春秋时期铜矿开采、冶炼、仓储转运、管理的重要场所,五里界城作为一个具有专门功能的古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冶地区是古代重要的产铜基地,在我国的矿治文化的研究中,与铜绿山古矿遗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水南湾古民居和柯大兴、八流古民居村落,境内的水南湾古民居位于***镇东山山麓,水南湾古民居的“三雕”艺术精湛,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广泛,构图别致,寓意深刻,无不体现了先祖对子孙的教化思想,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水南湾古民居在建造中留下的动人传说,数百年来广为流传。水南湾古民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全村五百余户,两千余人,依山傍水,方圆百里,闻名遐迩。

 3、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全镇 24 个村、2 个社区建立了 80 多支民间文艺队伍,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目前,全镇有文艺人才 160 多人,诗联学会会员 200 多人,有国家级作家曹建勋、邹晓芳,其中曹茂海的《大冶兵暴》、《曹亚伯传》,石大家的《水游英雄赞》享誉省内外。全镇村村有腰鼓、秧歌和舞蹈、舞龙舞狮等文艺表演团队,村村有文艺志愿者。上世纪 80 年代,***镇曾被誉为湖北省“鼓书艺术之乡”。

 4、体育资源。***镇按照“八个一"的要求,在建设文化堂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体育广场,2015 年建成 15 家,2016 年建成 15 家,2017

 年建成 13 家,合计建成 43 家文化礼堂和体育广场。近年来全镇已建成文体广场 150 余家,成立篮球队等各类体育组织 50 多个,积极举办体育賽事活动。充分利用假日召集四邻八乡举办农民篮球友谊赛、舞龙舞狮活动和爱心接力行动等等。每達节日,热闹非凡,聚集人气,群众远离牌桌,呈现出良好的新农村新风尚。为贯彻执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湖北省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投贸 4000 余万建成了 8000 多米标准健身登山步道,步道周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已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体育锻炼、体闲旅游。鑫东登山步道与国家级登山步道父子山相连接,正在建设环父子山 8800 米绿色自行车车道,建成后将是我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泛的为全市人民服务。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带动力不强,镇域文化设施单一;二是缺乏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老百姓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規划不系统、不完整。虽然我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优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对我镇的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人的探索。没有围绕文化产业进一步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也没有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品牌来充分发挥我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作用,更别说引人企业投人来发展文化产。

 (三)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场活カ不明显。从目前的体制和情况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紧紧依靠镇财政的支持,而没有上级财政的支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齐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场所等。对文化产业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

 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传承、深人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挖掘开发不够。我镇对文化产业虽有一定的重视,但是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还远远不够,并未充分的挖掘到我镇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导致营造的文化氛围不浓,没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缺少思考,缺乏创新,未能大规模开发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商业效益没有完全显现。

 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弘扬优秀文化资源,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注重基础,筑牢文化产业根基。一是提高对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文化的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二是建立并完善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对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进行长远规划,对古建筑实行保护并且完善配套设施,组织专家对当地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证。加强管理保护,严惩破坏文化资源的行为。同时设置合理有效的专项资金,保证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三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市场建设”等要求,认真分析我镇的文化资源优势,理清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和引领全镇文化产业发股。

 (二)注重传承,提升文化产业内涵。一是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

 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 T 居的新家园。二是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必须掌握一门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能,目的就在于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要联合教育部、共青团组织规划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文化基地,组织开展传统技艺等相关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依托我镇特色文化产业园,在引进相关文化项目、文旅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联系相关机构为我镇进行文旅景点路线规划设计,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做好各类资源的展演、展示活动。保护好文化遗产,加大对水南湾、柯大兴、八流三大古民居修复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利用湖北师范大学鄂东古村落研究所水南湾工作站,发挥高校资源和平台推介水南湾古民居旅游资源。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产业品牌,把文化产业融人乡村旅游之中,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注重引领,用文化产业培育乡风文明 一是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人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带头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争当家庭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从而促进乡风更文明。

 三是发挥新乡贤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以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官

 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新乡贤”为楷模,加强学习和立传,形成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搭建乡贤议事平台,建立乡贤联络机制,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激发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内驱力。

 (四)注重人才,充实发展文化产业力量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实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推进城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完善文化功能配套设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化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专业人才不足,文化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树立人才是文化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推荐选拔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一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二是加强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四是加强乡村文化旅游队伍建设。同时,创新开展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将其纳人各级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加强考核和管理,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五)注重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利用文化站、文联协会、文明创建等优势和平台,充分挖掘大箕诗词、木雕石雕砖雕、水南湾石应高楚剧、湖北省重点老苏区等特色文化资源,整合鄂东南第一农村支部等红色资源、水南湾和柯大兴古民居青色资源、***鼓书等传统文化资源。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青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媒体、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壮大文化产业。立足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对接我市“一区多园”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象有形艺术品雕塑等项目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农旅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示范

 点,促进工业园向特色文化产业园转变,与生态文化旅游业形成联动效应,逐步打造现代化文化魅力小镇。

篇五: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古统战理论研究 i}民族宗教MINZUZONGJIAO“承 扣 杨 九 义 代推鉍 ASI 文代产止£ 1— 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鄂温克旗委统战部为切实摸清我旗民族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推进我旗民族文 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增强文化软实力,旗委统战部抽 调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我旗 民族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 研,现将调研成果汇报如下:一、民族文化发展主要成就(一)民族文化事业稳步发 展。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 完善,全旗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 积4万多平方米,人均约0.3平方 米,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 的建筑面积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全旗10个苏木乡镇全部建有综合 文化站,建有率达1〇〇%,并有专 职管理人员,设备齐全,已达到 规定的建设标准和功能要求。全 旗城镇、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有率达到100%,均达到文化部规定的 标准,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

 全旗各苏木乡镇都有文体广电服 务中心,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 上。全旗44个嘎査都建有文化活 动室,综合文化室均在400平方 米以上,15个社区建有文化活动 室,建有24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 校外活动中心。鄂温克民族博物 馆现有馆藏文物千余件,其中一 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24件,三 级文物27件。苏木乡镇博物馆建 设异军突起,自2002年起,先后 建起了锡尼河布利亚特博物馆、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俗馆、巴彦嵯 岗名人陈列馆、巴彦托海历史民 俗陈列馆、厄鲁特博物馆、辉河 博物馆等苏木乡镇级民俗博物 馆。另有红花尔基森林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鄂温克族自治旗也 成为了自治区拥有苏木乡镇级博 物馆最多的旗县。(二)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 彩。近年来,鄂温克旗持续开展 了瑟宾节、冬季那达慕等重大节 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鄂温克民族 文化,为促进鄂温克民族文化的 挖掘、保护、继承和弘扬工作做 出了重要贡献。瑟宾节是鄂温克 民 族 的 传 统 节 是 展 示 鄂 温 克 族自治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的重要窗口与平台。冬季那达慕 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冬季生产生 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为开发鄂温 克旗冬季旅游资源、吸引各地商 旅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瑟宾 节和冬季那达慕已成为有影响力 的文化品牌。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t民族宗教"MINZUZONGJ1AO整 合 包 装 苏 木 乡 镇 旅 游 产 品 ,打 造 特 色 民 族 文 化 。“伊敏河之夏”展示了独具鄂 温 克 地 域 特 色 的 民 族 民 间 文 化 ,演出期间吸引近10万余名 观众和游客踊跃观看; “牧民 原生态演唱会” ‘‘彩虹广场夏 日广场舞会” “民族民间广场 舞大赛” “悠扬的锡尼河艺术 节” “木库莲之声艺术节” “马 文化节” “清澈的伊敏河艺术 节” “牧民那达慕”以 及 “布里 亚特传统婚礼”等群众文艺团体 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群 众。(三)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工作有序推进。文物.古迹保护 工作有序进行,全旗现有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3处 (巴彦乌拉古 城、辉河水坝遗址、巴彦汗日本 毒气实验场遗址)。其中,巴彦 乌拉古城保护规划项目列入“蒙 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 目”。全旗现有101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 区级14项、市级42项;全旗现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人,其 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 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呼伦 贝尔市代表性传承人102名。鄂温 克皮毛装饰技艺“太阳花”、布 里亚特蒙古族服饰、鄂温克毛毡 装饰技艺等20余项非遗保护项目 参 加 了 “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一 全区非物质文化年货展”。传 统 体 育 游 艺 项 目 “鄂温克抢枢” “鄂温克鹿棋”已纳人鄂温 克中小学校教材,纳入鄂温克瑟 宾节、那达慕的传统比赛项目,

 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搜集 整理鄂温克叙事民歌,收集和编 辑中小学生乡土音乐教材工作, 逐步开展叙事民歌“尼玛罕”及 民间艺人数据库的建立工作,目 前已出版两部《鄂温克民歌一百 首》。(四)

 民族文化团体活动较 为活跃,并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 化的新生力量。旗乌兰牧骑充分 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挖掘、保护 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先后赴北 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 秦皇岛、 U 本、俄罗斯和台湾等 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年均演 出100场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旗文联多次在呼丨仑贝尔市文 学 刊 物 《骏马》和 《呼伦贝尔》 蒙文刊物上推出蒙汉文作品专 号,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自治旗文 学创作方面的成果。近儿年还举 办 了 全 市 “南达汗 — 鄂温克” 蒙文诗歌创作朗诵比赛及“清澈 的伊敏河”蒙文诗歌朗诵比赛。(五)

 民族文化产业初见雏 形。1.打造马文化产业。以草原 马文化为核心特色,融人鄂温克 旗草原游牧文化,构建起集旅游 服务、农牧科普、商务休闲、草 原运动和高端度假为一体的国家 级马产业示范区、内蒙古马术休 闲度假基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度假服务基地和鄂温克民俗文化 体验基地。2.建设民族文化产业 创业园。旗委、旗政府投资1.8 亿元建设的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 业创业园,是呼伦贝尔市创业园 “一园区、多基地”创业发展模 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全 旗创业就业大格局的重要载体之 一 。

 创业园依托蒙元文化,汇集 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及北方 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打造集 民族文化创业孵化、民族文化挖 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和研 究、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为 一体的民族文化创业孵化示范综 合体。目前,创业园已入驻企业 118家 ,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000 余人。3.民族服饰绚烂多姿。民 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产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旗内先 后成立了鄂温克族、布利亚特蒙 古族、达斡尔族、厄鲁特蒙古族 等服饰表演队,民族服饰逐渐成 为展示我旗民族文化的新亮点。

 目前,仅创业园就有民族服饰加 工店15家。4.民族手工艺品日益 丰富。近几年,我旗的民族手工 艺品发展较快,并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力,吉祥三宝女主唱乌日娜 为太阳花的宣介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皮雕画和皮画制作精 美,民族特色浓郁。手提包、五 畜绳、毡制品、腰带、银器、刀 具、1 鞍等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区 特色和民族特色。5.民族饮食业 蓬勃兴起。以蒙餐为代表的民族42

 饮食业快速发展,南屯牛排、辉 河羊肉已成为呼伦贝尔地区叫得 响的品牌。布里亚特包子、列 巴、千层糕等产品大受欢迎。鄂 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民 族奶制品生产作坊式达到上百 家,并各具特色。二、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我旗虽然在发展民族文化方 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 成绩。但是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 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扶持和投 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

 一 是-- 些部门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 够,保护和发展意识不强。二是 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缺乏具体规 划和有力措施。三是对挖掘、保 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缺乏 顶层设计,缺乏引导。四是对民 间民族文化组织缺乏引导。五是 历史欠账较多,文化方面的投入 不足。(二)

 民族文化基础设施落 后 ,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有 待进一步提高 。

 一 是民族文化设 施不适应发展需求。旗图书馆、 文化活动中心馆使用面积不足, 功能结构不合理。二是为群众提 供的民族文化精神产品较少。蒙 古文图书数量不多,且多数为早 期出版的图书。旗文化馆至今没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旗电视台蒙 古语、鄂温克语节目每天播出的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民族宗教"MINZUZONGJIAO时间少,内容也不够丰富。(三)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滞后。一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 识相对滞后。有些部门对文化产 业发展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 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 励机制。二是文化企业的社会化 产业化水平不髙。具有民俗特色 的文化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 牌和产品。三是社会融资不足。

 我旗文化企业规模小,注册资本 少,因而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不 强,社会融资较为困难。四是文 化产业形式单一,开发力度不 足。文化产业以传统工艺、草原 文化、旅游景区为主,产业功能 不完善。五是缺乏文化产业经营 管理人才。懂专业、会经营、善 管理的人才明显不足,满足不了 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六是传统 手工艺后继乏人。沉下心来当学 徒,专心制作手工艺品的年轻人 越来越少,传统手工艺后继乏 人。七是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 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民族手 工艺品的产权意识不强,相互模 仿、恶性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四)

 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的结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近 年来我旗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的 知名度,但是还没形成以文化提 升旅游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传 承的局面。在旅游接待服务、产 品展销、娱乐饮食方面,缺乏反映民族特色、民族风情和民族文 化内涵的项目和产品。三、对策及建议(一)

 提髙认识,增强民 族文化自信。要提高对民族文化 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增强对民族 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 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民族 文化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 基础。(二)

 加大民族文化的投 入。一是在挖掘、搜集、整理、 研究上要加大投入,采取有效的 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传 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二是对民族 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 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三是运用市 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 学的筹资机制,大力倡导社会投 资办文化。(三)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在市场准 入、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资金 贷款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积极 为文化企业减负,同时创新体制 机制,积极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 展。一是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 家关于非公经济进人文化产业的 有关规定,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 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 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要加大对文 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 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

 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43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民族宗教"MINZUZONGJIAO化产业重点项目,支持文化领域 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断加 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 革的支持力度。三是落实税收政 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 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 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 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 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 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 度。五是加大扶持、服务力度。

 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旗民族文 化产业创业园,加大引导和抉持 力度。对创业园中处于起步阶 段、没有稳定收益的小微文化企 业,旗政府可适当延长房屋免费 使用期限,减轻小微创业企业的 压力,帮助其做大做强。在传承 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发挥商 会 、协会的引领作用,实现资 源、信息、技术共享,实现小微 文化企业抱团发展,增强小微文 化企业的竞争力。(四)提升和打造民族文化 精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精品对传承民族文化、 宣传民族文化和带动民族文化产 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 是发展 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演 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为重 点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扶持 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实 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 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 快建设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 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选择一些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 目给予支持。三是培育骨干文化 企业。着力培育有实力、有竞争 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旗文 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四是创新文 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 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提 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 化产品和服务,打造具有核心竞 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五)积极促进民族文化 与旅游、城镇建设融合发展。探 索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的新途径,注重打造和培育民族 文化旅游项目 。

 一 是充分利用鄂 温克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 资源,邀请有关专家对我旗丰富 的文化与旅游资源进行筛选论 证,确定一批特色鲜明、能较快 形成品牌效应,对当前和未来经 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旅游开发项 目,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推动其 向产业化发展。二是在旅游产品 开发中有意识地挖掘、营造、体 现、推介民族文化,提升旅游业 的文化含量。把民族历史、民族 风情、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与文 化资源结合起来,将草原文化、 民族文化融人旅游之中,提升旅 游的文化品位。三是适时建设鄂 温克旗民族文化园,集中展示鄂 温克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 特蒙古族、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提升鄂温克旗旅游的整体形象和 品位,促进我旗旅游业的提档升级。(六)

 积极发挥民间民族文 化社团的作用,加强对民族文化 传承人的保护和鼓励 。

 一 是出台 相关政策,积极扶持民间民族文 化社团开展活动,充分调动民间 文化社团在挖掘、传承民族文化 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对民族 文化传承人特別是濒危文化项目 传承人的保护和鼓励。设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民族文 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传承项 目和传承人,给予相应的补贴和 奖励,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保证传统民族文化项 目后继有人。三是制定对民族文 化原创作品的鼓励措施,促进民 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七)

 强化民族文化人才队 伍建设 。

 一 是根据民族文化的发 展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对 有关管理人员、业务人员的教育 培训,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 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根据民族文 化的传承需要,加强对民族传统 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提高传承人 的传承水平。三是强化民族文化 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民族传统文 化人才的培养渠道。举办各种民 族文化传承培训班,建立一支相 对稳定的专兼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队伍,并定期聘请专家 深入科局、苏木、乡镇指导民族 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〇44

推荐访问: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说明报告 产业发展 完善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