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理论课程考核大纲编写规范及模版

  吉首大学 理论课程考核大纲编写规范 及 模版

 《 《XXXXX》 》 课程考核 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性质(按教学计划中课程进程表的分类标明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是指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要注意与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相一致。)

 三、编写说明 1、考试大纲的编写要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2、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研究并确立考试目标体系。

 3、要写明大纲的适用专业。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 要求一般以章为单位,明确识记、理解、运用(或掌握)的考核知识点。格式如下:

 第一章

 ×××××××× 1、识记:(1)××× ;(2)×××;(3)×××。

 2、理解:(1)×××;(2)×××;(3)×××。

 3、运用(或掌握):(1)××× ;(2)×××;(3)×××。

 第二章

 ××××××××× 1、识记:(1)××× ;(2)×××;(3)×××。

 2、理解:(1)×××;(2)×××;(3)×××。

 3、运用(或掌握):(1)××× ;(2)×××;(3)×××。

 …… 五、课程考核实施要求 1、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又可细分为笔试还是口试、纸笔考核还是操作考核,纸笔考核是闭卷还是开卷。各学院可根据专业与课程的特点选择考核方式。

 2、期末考试命题(课程考查可参照执行)

 (1)命题覆盖面要广,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卷对不同层次能力要求比例:识记约占 20%,理解约占 40%,运用(或掌握)约占 40%; (3)试卷要注意区分试题的难易度; (4)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题和主观性题两大类,客观性题主要指: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名词解释等,主观性题主要指:简答题、论述或论证题、计算题或材料分析题等。一套试卷的题型不得少于五种。授课老师也可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提出其他题型。

 3、课程考核成绩评定 (1)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构成。其比例一般为: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 40%,期末考试成绩约为 60%; (2)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或平时检测三部分构成,其中考勤约占 10%,作业既包括传统的课后练习,也包括实验报告、课外小论文和课程综述等,学院可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组织平时检测,平时检测包括实践性很强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考核; (3)对于含实验、实训的课程,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 30%(含理论及实践平时成绩),实验(训)考核成绩约为 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约为 40%; (4)特殊专业及特殊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记分比例调整的,制订计分细则并报教务处备案。

 六、教材及参考书 对考核所用教材及参考书或资料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作出具体规定。列举教材和参考书采用下列格式:

 1、教材 作者.书名[M].地名:出版社,年. 2、参考书目 [1]作者.书名[M].地名:出版社,年. [2]作者.书名[M].地名:出版社,年. [3]作者.书名[M].地名:出版社,年.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核人:

  其他要求

 1、考试大纲要以系(教研室)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后,报教务处备案。

 2、考核大纲经审定使用要保持相对稳定。

 3、编写排版格式要求。大标题黑体小二号,二级标题黑体小三号,考核内容中的“章”的标题黑体四号,“考核要求”黑体小四号,其他宋体小四号。行间距:固定值 20。二级标题间空一行。左右边距:2.5cm,上下边距:2.5cm。

 参考模版如下:

  《无机化学》课程考核大纲

 一、课程编号

 061401B 二、课程性质 专业课 三、编写说明 本大纲根据《无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它是化学(师范)本科专业《无机化学》(120 学时)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化学(师范)本科专业。

 四、课程考核要求与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识记:(1)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2)无机化学研究的内容。

 2、理解:(1)古代化学与近代化学的关系;(2)实用性和创造性。

 第二章

 物质的状态 1、识记:(1)气体的状态方程式;(2)气体分压定律;(3)气体扩散定律;(4)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方程式;(5)Clansius-Clapeyron 方程式;(6)饱和蒸气压;(7)蒸发热;(8)理想气体;(9)液体的沸点;(10)七大晶系。

 2、理解:(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气体扩散定律;(3)实际气体状态方程;(4)气体的液化;(5)气体的临界常数(临界压力、临界温度、临界体积);(6)最几速率、平均速率、均方根速率;(7)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方程式;(8)晶体与非晶体;(9)晶格和晶胞 。

 3、运用:(1)气体状态方程计算;(2)Clansius-Clapeyron 方程与蒸发热计算。

 第三章

 原子结构 1、识记:

 (1) 玻尔理论;(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3)海森堡测不准原理;(4)电子云的概念;(5)几率密度和电子云;(6)原子轨道;(7)径向分布、角度分布;(8)主量子数;(9)角量子数;(10)磁量子数;(11)自旋量子数;(12)屏蔽效应;(13)钻穿效应;(14)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15)有效核电荷的概念;(16)原子半径;(17)镧系收缩;(18)电离能;(19)电子亲合能;(20)元素的电负性。

 2、理解:(1)氢原子光谱;(2)薛定谔方程——微粒的波动方程;(3)波函数和原子轨道;(4)电子云几率密度分布的几种表示法;(5)电子排布三原则和近似能级图、元素周期律;(6)图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7)四个量子数的物质意义、取值规律和合理组合;(8)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9)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3、运用:(1)元素周期表;(2)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有关性质。

 第四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识记:(1)离子键;(2)离子键的特点;(3)离子的电子层构型;(4)离子半径;(5)离子晶体;(6)离子晶体的类型;(7)晶格能;(8)共价键及其特点;(9)杂化与杂化轨道;(10)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11)杂化轨道理论;(1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3)分子轨道理论;(14)σ 键、П 键、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偶极矩、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范德华力、氢键;(15)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2、理解:(1)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电负性的关系;(2)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和晶体构型的关系;(3)原子轨道线性组合的类型与原则;(4)同(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5)杂化轨道理论;(6)分子的极性。

 3、运用:(1)判断共价分子结构的一般规则;(2)利用化学键、分子间力、氢键和晶体类型说明物质的有关性质及递变规律。

  第五章

 氢和稀有气体 1、识记:(1)氢的成键特性;(2)离子型氢化物;(3)金属型氢化物;(4)分子型氢化物;(5)稀有气体。

 2、理解:(1)氢的成键特征;(2)氙的氟化物的合成和性质;(3)杂化轨道法、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 M0 法处理氙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3、运用:(1)氢的制备;(2)稀有气体在光学、冶金和医学中的应用 。

 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1、识记:(1)体系和环境;(2)状态和状态函数;(3)过程和途径;(4)体积功;(5)热力学能;(6)热力学第一定律;(7)功和热;(8)可逆途径;(9)恒容(压)反应热;(10)反应热;(11)热焓;(12)生成热;(13)燃烧热;(14)熵;(15)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16)吉布斯自由能。

 2、理解:(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2)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的应用;(3)吉布斯自由能判据;(4)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3、运用:(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2)从键能估算反应热;(3)反应焓变对反应

 方向的影响;(4)标准生成热的应用 。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1、识记:(1)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2)碰撞理论;(3)过渡状态理论;(4)活化能;(5)活化配合物;(6)摩尔反应热;(7)质量作用定律;(8)反应的分子数和反应级数;(9)阿仑尼乌斯公式;(10)均相催化、多相催化。

 2、理解:(1)碰撞理论与过渡态理论;(2)反应历程—势能图的应用;(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速率常数。

 3、运用:(1)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2)催化剂的选择性。

 第八章

 化学平衡 1、识记:(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2)化学平衡;(3)经验平衡常数;(4)化学反应等温式;(5)里·查德里原理。

 2、理解:(1)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程度;(2)△ f G m Θ 、△ r G m Θ 和△ r G m 的关系;(3)浓度、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里·查德里原理。

 3、运用:(1)化学反应等温式的计算及其应用;(2)选择合理生产条件的一般原则。

 第九章

 溶

 液 1、识记:(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3)质量分数、摩尔分数、体积分数;(4)亨利(Henry)定律;(5)分配定律;(6)拉乌尔(Raouh)定律;(7)丁达尔现象;(8)电泳。

 2、理解:(1)分散体系;(2)溶胶的制备和净化;(3)溶胶的胶团结构;(4)溶胶的特性;(5)溶胶的聚沉。

 3、运用:(1)分配定律的应用;(2)依数性的应用。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1、识记:(1)离子强度;(2)活度和活度系数;(3)离解平衡常数;(4)解离度;(5)同离子效应;(6)盐效应;(7)水的离子积常数;(8)溶液的 pH 值;(10)酸碱指示剂;(11)理论变色点;(12)缓冲溶液;(13)盐的水解;(14)共轭酸碱;(15)酸碱电子理论;(16)溶度积常数。

 2、理解:(1)解离度与离解平衡常数;(2)水解平衡常数;(3)影响盐的水解因素;(4)酸碱质子理论;(5)缓冲作用原理;(6)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7)沉淀的生成;(8)沉淀的溶解;(9)沉淀的转化;(10)分步沉淀。

 3、运用:(1)解离度与离解平衡常数的计算;(2)一无弱酸和弱碱溶液的 pH 计算;

 (3)缓冲溶液的 pH 的近似计算;(4)控制沉淀生成、溶解、转化、分步沉淀的规律及有关计算。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 1、识记:(1)氧化数、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氧化型物质、还原型物质;(3)氧化还原电对、可逆电对、不可逆电对、对称电对、不对称电对;(4)原电池、电极、电极电位的概念;(5)(Nernst)方程;(6)条件电位;(7)岐化反应;(8)原电池的电动势、标准电动势;(9)电解定律;(10)分解电压。

 2、理解:(1)氧化还原电对的表示法;(2)电极电位的产生原理;(3)标准电极电位的意义、电池符号的书写规则;(4)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吉布斯(Gibbs)自由能的关系。

 3、运用:(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2)电极溶液中各物质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3)电极电位的能斯特(Nernst)方程;(4)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十二章

 卤

 素 1、识记:(1)卤素的通性;(2)卤素的成键特征;(3)卤化氢和氢卤酸;(4)卤化物和卤素互化物;(5)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6)拟卤素和拟卤化物;(7)含氧酸氧化还原性的周期性。

 2、理解:(1)卤素单质的制备;(2)氢卤酸的制备;(3)影响含氧酸氧化能力强弱的因素;(4)拟卤化物的性质。

 3、运用:(1)解释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氢卤酸的制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3)含氧酸氧化能力强弱的因素。

 第十三章

 氧族元素 1、识记:(1)氧族元素的通性;(2)臭氧;(3)氧的成键特征;(4)水的结构;(5)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6)过氧化氢的制备;(7)硫属元素的氧化物和含氧酸。

 2、理解:(1)过氧化氢的性质和用途;(2)硫化氢和硫化物;(3)氢化物酸性强弱的规律;(4)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规律;(5)硫的含氧酸在酸性、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方面的递变规律;(6)硫化物与不同强度氧化剂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3、运用:(1)水的污染与净化;(2)氧族元素氢化物在酸性、还原性和热稳定性方面的递变规律;(3)硫的氧化态—吉布斯自由能图的应用。

 第十四章

 氮族元素

 1、识记:(1)氮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2)氨、联氨、羟氨和氢叠氮酸的结构特点;(3)亚硝酸和硝酸的化学性质;(4)磷原子的成键特征和价键结构;(5)磷的含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理解:(1)价键结构特征与性质的关系;(2)氮的氢化物(氨、联氨、羟氨和氢叠氮酸)的制备和性质;(3)氮的含氧化合物的性质;(4)氮族元素氢化物在酸性、还原性和热稳定性方面的递变规律;(5)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类型和规律。

 3、运用:(1)氮族元素的价键结构特征和性质的关系;(2)氮族元素氧化态—吉布斯自由能图的应用;(3)氮族元素的含氧酸在酸性、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方面的递变规律;(4)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本质和对某些规律的解释。

 第十五章

 碳族元素 1、识记:(1)碳的同素异形体;(2)石墨和金刚石的晶体结构;(3)锡的同素异形体;(4)分子筛;(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和工业制备;(6)碳族元素的氧化态。

 2、理解:(1)铅蓄电池的基本原理;(2)碳的氧化物的工业应用;(3)碳族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4)氢化物的性质;(5)影响无机化合物水解的因素及水解产物。

 3、运用:(1)沸石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和应用;(2)配制 SnCl 2 溶液应采取的措施;(3)无机物水解的规律。

 第十六章

 硼族元素 1、识记:(1)惰性电子对效应;(2)周期表中的斜线关系;(3)硼砂。

 2、理解:(1)铝的提取和冶炼;(2)硼氢化物的制备、结构及性质;(3)非金属单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状态规律及其结构特点;(4)硼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3、运用:铝、镓的冶炼及其工艺上的差别。

 第十七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识记:(1)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电子层构型与其化学活波性的递变规律;(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学性质。

 2、理解:(1)熔融电解法和热还原法制备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的性质;(3)氢氧化物的强碱性;(4)铍化合物较大的共价性与其他碱土金属化合物较大离子性。

 3、运用:碱土金属的熔点和硬度高于碱金属的原因。

 第十八章

 铜、锌副族

 1、识记:(1)铜、锌副族元素的通性;(2)铜、银、金的冶炼;(3)卤化银的性质;(4)锌、汞的存在和冶炼;(5)奈斯勒试剂;(6)升汞、甘汞性质差异。

 2、理解:(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硫酸铜的性质;(3)铜化合物的催化作用和生物活性;(4)锌族元素硫化物、碘化物和氧化物颜色变化规律;(5)IB 族元素和 I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6)IIB 族元素和 IIA 族元素性质的对比。

 3、运用:(1)硝酸银的工业应用;(2)卤化银在照相行业的应用。

 ...

推荐访问:吉首 大纲 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