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农业现代化推进五年规划纲要

 市级农业现代化推进五年规划纲要

  ××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二〇××年六月

  1 目 目

  录

 第一章

 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新特征 ···························· 1

 一、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 1

 (一)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 1

 (二)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 ··········································· 1

 (三)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 2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高位 ········································ 2

 (五)农业基础装备稳步提升 ··········································· 2

 (六)农村改革扎实推进 ················································· 2

 (七)农业效益较快增长 ················································· 3

 二、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3

 (一)从有利条件看 ······················································· 3

 1、政策环境和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 3

 2、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 3

 3、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 4

 4、农村改革持续推进 ································································· 4

 (二)从困难挑战看 ······················································· 4

 1、农业基础薄弱 ······································································· 4

 2、农业生产要素保障不力 ··························································· 4

 3、农产品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 ····················································· 4

 4、农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 4

 5、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4

 第二章

 更新理念,谋划发展新思路 ···························· 6

 一、指导思想 ···························································· 6

 二、基本原则 ···························································· 6

 (一)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活力 ·································· 6

 (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 7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 7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 7

  2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 7

 (六)坚持市场主导,发挥 ZF 作用 ··································· 8

 三、发展目标 ···························································· 8

 第三章

 创新驱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 10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10

 (一)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 10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 10

 (三)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 11

 (四)发展生态健康水产业 ············································ 12

 二、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 12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 12

 (二)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 13

 (三)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 14

 (四)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 ··································· 14

 (五)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 15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 16

 (一)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16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17

 (三)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 17

 (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平台 ······················· 18

 四、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 19

 (一)划定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 19

 (二)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 19

 第四章

 协调统筹,促进农业均衡发展 ······················· 22

 一、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22

 (一)协同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与加工业发展 ················· 22

  3 (二)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 23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 24

 (四)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 25

 (五)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 25

 二、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 ········································· 26

 (一)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 ········································· 26

 (二)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能力 ····························· 26

 (三)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融合发展 ··································· 27

 (四)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 ········································· 27

 三、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布局 ········································· 28

 (一)都市农业区 ························································ 28

 (二)沿淮适应性农业发展带 ········································· 28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带 ········································· 29

 (四)××中上游及××河农业可持续发展带 ························· 29

 (五)××河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 ······································ 30

 第五章

 绿色引领,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32

 一、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 32

 (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 32

 (二)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 ········································· 32

 二、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 33

 (一)严格保护耕地 ····················································· 33

 (二)提升耕地质量 ····················································· 33

 (三)支持高效节约用水 ··············································· 34

 (四)加强林业和湿地资源保护 ······································ 35

 (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物种资源保护 ······················· 35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 36

 (一)严格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 36

  4 (二)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 36

 (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 37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37

 (一)提升源头控制能力 ··············································· 37

 (二)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 38

 (三)提升品牌带动能力 ··············································· 38

 (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 39

 (五)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 39

 第六章

 开放合作,增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全部 为营林科)

 ································································· 41

 一、深化农业对外合作 ··············································· 41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贸易

 (请市商务局牵头起草)

 ···· 41

 第七章

 共享均等,着力促进民生福祉 ······················· 43

 一、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 43

 (一)精准培育特色产业 ··············································· 43

 (二)精准帮扶贫困农户 ··············································· 43

 (三)精准强化扶持政策 ··············································· 44

 (四)完善产业扶贫机制与模式 ······································ 44

 (五)加强产业脱贫督查考核 ········································· 45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45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45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45

 (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46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46

 第八章

 强化支撑,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 49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 49

  5 (一)健全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 ··································· 49

 (二)整合优化农业建设投入 ········································· 49

 (三)落实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 49

 二、创新金融支农政策 ··············································· 50

 (一)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 50

 (二)加大保险保障力度 ··············································· 51

 三、完善落实农业用地政策 ········································· 51

 四、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2

 第九章

 落实责任,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 53

 一、加强组织领导 ····················································· 53

 二、提升服务水平 ························································ 53

 三、完善评估考核 ························································ 53

 四、强化法治保障 ····················································· 54

 第 1 页

 共 54 页 为贯彻落实《××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20××年)》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基准年:20××年;规划水平年:20××年 。

 第一章

 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新特征

 “××五”以来,全市认真贯彻×央、省一系列“三农”重大决策部署,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一)

 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20××年,全市粮食总产 570.3 万吨,比 20××年增加 77.2 万吨。蔬菜总产 594.3 万吨,肉蛋奶总产 81.1 万吨,水产品总产 10.5万吨,分别比 20××年增加 148.6 万吨、12.2 万吨和 1.8 万吨。

 (二)

 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

 20××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 361.7 万亩,经济作物比例达22.4%,比 20××年提高 4.4 个百分点;农作物设施栽培面积达 73.58万亩,占比 21.83%,较 20××年增长 10 个百分点。畜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75%,比 20××年提高 5 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实现新跨越,

 第 2 页

 共 54 页 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 763.7 亿元,比 20××年增加 455.8亿元,年均增长 19.9%。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6 个。

 (三)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0××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 9280 家,比 20××年增加 7877 家。家庭农场从无到有,总数达 5533 家。20××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465 家,比 20××年增加了 256 家。土地流转面积 483万亩,流转率 56.2%,比 20××年提高 45.6 个百分点。

 (四)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高位

 初步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 215 个,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270 万亩。

 蔬菜、水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 98%以上。

 (五)

 农业基础装备稳步提升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2.67 万公顷,比 20××年增加 5.65 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 740.8 万千瓦,比 20××年增加 142.6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88%。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2 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8 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应用单位 72 家,网上销售额 6.4 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比 20××年提高了 8 个百分点。

 (六)

 农村改革扎实推进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顺利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农

 第 3 页

 共 54 页 村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农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农业直接融资企业达到 46 家,其中完成“新三板”挂牌 2 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44 家。

 (七)

 农业效益较快增长

 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 553.6 亿元,比 20××年增加 183.81 亿元,年均增长 4.84%。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001.4 元,比 20××年增加 4473.4 元,年均增长

  %。

 二、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五”时期,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机遇远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

 从有利条件看

 1 1 、 政策环境和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党的××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央、国×院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以及市委、市 ZF 面对新形势,积极作为,实施“双轮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和五大专项行动,为我市农业现代化汇聚了强大推动力。

 2 2 、 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深入实施,将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强劲拉动力。

 第 4 页

 共 54 页 3 3 、 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绿色、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需求更加迫切,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

 4 4 、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

 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方面,各项改革衔接配套,综合效应加速释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五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农业多种功能加快拓展,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不竭源动力。

 (二)

 从困难挑战看

 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需应对诸多挑战。

 1 1 、 农业基础薄弱

 56%的耕地不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保障能力弱。

 2 2 、 农业生产要素保障不力

 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设施农业用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3 3 、 农产品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

 4 4 、 农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全市农业亩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 600 元,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比全省低 33.7%。

 5 5 、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

 第 5 页

 共 54 页 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 6 页

 共 54 页 第二章

 更新理念,谋划发展新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记系列 zhongyaojianghua 特别是视察××zhongyaojianghua 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为抓手,以大力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为着力点,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农村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闯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大美××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活力

 把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两大动力源,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统筹推进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和农业支持保护等各项制度改革,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 7 页

 共 54 页 (二)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协同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与加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初级工、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业,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科学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发展结构。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布局,拓宽发展空间。

 (三)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探索“三圈”模式,促进循环利用,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统筹区内区外、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引进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型技术,构建开放型农业发展新体制新机制,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局面,加快提升我市农业竞争力。

 (五)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把维护农民权益与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扎实推进产业

 第 8 页

 共 54 页 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

 (六)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 F ZF 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形成市场主导的运营机制和模式。更好发挥 ZF 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管理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 20××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退出。城市郊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专栏 1 1

 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规划基准年 20××年;规划水平年 20××年)

 类

 别

 指

 标

 20××年 基期值

 20××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

 〔累计〕

 指标

 属性

 综合生产 能力

 粮食 粮食总产量(万吨)

  570 610 1.03

 约束性

 肉类产量(万吨)

 419.4

 424

 0.22

 预期性

 肉蛋奶总产量(万吨)

 81.1 # # 预期性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10.5 12 2.71 预期性 蔬菜总产量(万吨)

 594.3

 1000 10.97 预期性

 第 9 页

 共 54 页 农业结构

 玉米种植面积(万亩)

  预期性

 大豆种植面积(万亩)

  预期性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亩)

  预期性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预期性

 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0.#〕

 预期性

 质量效益

 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3

 3.5

 >13.9

 预期性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亿元)

 763.7 1700 17.30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

 〔0.8〕

 预期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亿元)

  预期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7

 >98 —

 预期性

 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约束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万亩)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

  40

  约束性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

  40

  约束性

 农膜回收率(%)

  约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0

 —

 约束性

 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约束性

 技术装备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预期性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65

 〔5〕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88 90 〔8.4〕

 预期性

 规模经营

 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65

 〔〕

 预期性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75 85

 〔10〕

 预期性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

 〔〕

 预期性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个)

 9280 11700 4.80 预期性 注册家庭农场(家)

 5533 15700 23.20 预期性 支持保护

 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亿元)

  —

 预期性

 农业保险深度(%)

  预期性

 农民生活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001.4 14421 10.0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

 〔〕

 约束性

 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比重(%)

 〔〕 预期性

 注:1.〔〕代表五年累计变化; 2.农业保险深度是指农业保费收入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值

 第 10 页

 共 54 页 第三章

 创新驱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供给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一 )

 加快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调整优化粮食内部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发展大豆,调减玉米,适度扩大薯类、杂粮等作物生产。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牌小麦、水稻,推动籽粒、青贮和鲜食玉米协调发展。加快扩大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积极争取×央财政粮改饲试点项目,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构建以养带种、粮经饲兼顾、农林牧渔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种植结构。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菜篮子办、市畜牧兽医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ZF(以下均含各县市区 ZF)。

 ( 二 )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油料、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等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加快发展一批各具

 第 11 页

 共 54 页 特色的专业村镇,努力形成“一县一业”格局。三区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产业和休闲农业,临泉县重点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县重点发展中药材、花卉产业,界首市重点发展马铃薯、彩叶树产业,××县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水果、柳编产业和沿淮适应性农业,××县重点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和蚕桑产业。全面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工程,培育桃、梨、葡萄、薄壳山核桃、油牡丹等一批特色经果林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创建,积极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到 20××年,优势特色农业基地面积发展到 315 万亩,其中蔬菜瓜果 200 万亩、苗木花卉 35 万亩、中药材 30 万亩、油料 50 万亩;林下经济 30 万亩;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 10 个,省级特色专业村镇 50 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菜篮子办、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水务局。

 ( 三 )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开展畜牧业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稳定生猪、肉禽、蛋禽养殖规模,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补齐奶牛发展短板。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畜禽。支持××县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临泉县打造“中原牧场”、××县突出发展番鸭规模养殖。牵头单位:市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招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

 第 12 页

 共 54 页 局。

 ( 四 )

 发展生态健康水产业

 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化健康水产养殖,健全水产良种体系,推动规模养殖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开展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打造以观赏鱼生产为主的××观赏养殖示范园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到 20××年,力争完成 30 万亩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建成 10 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培育 3-5 家鱼苗骨干企业,水产养殖面积 50 万亩。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 一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支持市农科院加强科研基础设施、产业中心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增强研发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政、产、学、研联盟,重点支持中科院××试验站、××基因××研究院、省农科院××分院、××农业大学××农业综合试验站、××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建设,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打造一批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研机构人

 第 13 页

 共 54 页 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实施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技术攻关,支持传统技术改造升级,集成创新推广组培育苗、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特色农产品加工保鲜、生态环保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到 20××年形成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绿色增产技术模式 2~3 套。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畜牧局。

 ( 二 )

 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实施现代种子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科技型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引进人才和技术装备,开展产、学、研协作技术创新,建设现代化种子繁育基地、储藏加工物流中心,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规模种子企业,开展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区域的新品种,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实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地方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提升现代渔业种业创新能力,建立一批良种繁殖场。到 20××年培育注册资本 3000 万元以上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5 家,注册资本 500 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 30 家,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小麦种子生产基地 20 万亩,选育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作物新品种 3~5 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农科院。

 第 14 页

 共 54 页 ( 三 )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鼓励农技人员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合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增强农技服务活力,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机构相结合、公益性推广队伍与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鼓励支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健全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大力引进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突出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项培训,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排头兵作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局、市畜牧兽医局、市菜篮子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

 (四)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

 (请市农机局起草)支持农机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扩大粮油农机农艺农信集成模式试点,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组织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攻关。推进农机深耕深松作业,力争深耕深松面积达到 30%以上,深耕深松整地等重点项目农机作业在线监测率达到 100%。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机械化,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农机精准作业示范

 第 15 页

 共 54 页 工程,建成一批“互联网+”农机示范基地,建设覆盖全市,集信息发布、机械调度、视频会议功能为一体的农机农艺农信服务平台,提升农机智能化终端应用水平。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设施农业农机补贴范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发展大型新型复合作业机械和无人机等特色农机,促进农机装备结构提档升级。20××年,建设、30 个粮食烘干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 900 万千瓦。牵头单位:市农机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厅、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厅、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五)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加快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力争到 20××年,全市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 17%,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52%,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 80%。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立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基本建成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市级数据云平台。加快“智慧粮食”建设,提高农作物病虫预警及动物疫情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厅、市自然资源厅、市生态环境厅、市水利厅、上级商务厅、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市林业和草原厅、市气象局。

 第 16 页

 共 54 页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积极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形式,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按照×央部署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

 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鼓励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按不少于 10%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其中确定 3%比例确保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面落实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对发展设施农业涉及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须的配套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规划局、市美丽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第 17 页

 共 54 页 (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到 20××年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行管护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政策,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更多权能,盘活集体资产,提高农民财产净收入。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省自然资源局、省林业和草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行××中心支行、市法制办。

 (三)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级集体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支持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农民土地,形成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加快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加强农

 第 18 页

 共 54 页 业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和 ZF 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范围。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厅、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厅、人行××中心支行、市供销社。

 (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技术应用集成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支持保护系统化,到 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临泉示范县及 120 个示范主体创建,推进 8 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部转型升级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开展××等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探索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保护、突出问题治理、循环农业发展等模式。开展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推进双乡双创园区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创业就业,打造农业现代化“新引擎”。启动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厅、市自然资源厅、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

 第 19 页

 共 54 页 四、 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一)划定粮食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强特殊保护。突出主产区产能优势,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划定、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小麦、稻谷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划定生产保护区,明确保有规模,加大建设力度,实行重点保护。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

推荐访问:五年 市级 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