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罗  朝,路  明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波及性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处于经济迅速发展中,环保意识、环保手段缺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其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意识;制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51-1

 

环境建设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自然和城市环境不但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基本的自然生存条件,而且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和谐发展观的崭新理念,这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在当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巨大的破坏,许多环境问题凸显,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环境保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1 当前环境破坏带来的问题和环境建设的不足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空气质量不断下降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许多地区的自然植被越来越少,而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现在我们都普遍感到,在城市中很难呼吸到以往清新的空气,取之而来的则是难以忍受的汽油味道、烟尘气味、刺激性排放气,人们因为空气质量下降所承负的身体疾病已经成为了当前阻碍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

1.2 水体和垃圾污染较严重

与空气质量下降类似,我国水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废水的无规则排放,加之我国许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废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自然净化。工业废水的处理更是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监管部门的不力,加之企业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频频看到有关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河流的报道,这种恶意人为的水污染在当前水体污染中占有很大比重。

1.3 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恶化的环境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的危害。许多人心中仍然有这种想法: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情,和我自己没有关系,还有些人认为环境污染既然无法避免,就可以先污染后治理,殊不知这种思想是行不通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2 提高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对策

加强环保建设,可以从意识层面、法律层面和管理层面等角度入手:

2.1 增强环保意识,提倡全民环保教育

意识决定行为,要想让全民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首先就要强化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这主要可以通过借助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进行,在各级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在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定期宣传,结合黑板报、小区报和小区广播等手段,营造环保氛围。环保意识和知识宣传活动中,公共媒体要承担起应用的责任,政府可以采取积极干预手段,在地方媒体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倡导良好的环保道德和健康的环保行为,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生态观。

2.2 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

因为环保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经济利益存在直接的矛盾点,因此单凭企业实体的自觉自为很难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就提示我们必须建立环保的法律体系,健全有关的惩处条例,对存在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惩,这涉及到惩罚程度的问题,以往许多污染罚款的普遍做法虽然有效果,但是对于有些企业来讲,无异于隔靴搔痒,具有高额利润的企业很乐于接收简单的罚款处理而不愿对污染处理进行更多的投资金投入。所以,出台这样的法律法规,不但要在力度上加大,更应该坚决贯彻执行,作为立法,必须对环保监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立法才有实质意义。

2.3 建立具体的环境管理运行体制

有了法律作为保障,就需要具体单位和个人进行贯彻落实,这就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具体的排污、净化、转化等环节有详细的操作过程。这种环保体制可以从层次上进行明确,地方政府、企业实体、个人在环保中所承担的责任要落实到位。在这一过程中,除污能力关系到环保效果,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对环保科研的投入力度,不但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还要建立地区性的环保研究合作体,实现资源的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以实现环保措施的优化。

2.4 作为一种公众行为,政府要有意识地塑造环保文化

如目前一些城市都开始建设带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而其核心部分之一就是城市环境的建设。在尽量遵循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将环保意识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小到每条街道,每排路灯,大到每座公园,每片小区,都结合自然景观进行打造和传承。城市文化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有力措施能在人们心中会形成一种道德底线,达到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引导。除了地域自然景观,城市环境还可以通过建筑风格加以体现,如主张将现代化小区和小桥流水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海芳,周启星.与环境管理有关的生态学研究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1,(03).

   [2] 罗文忠.我国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改进策略[J].民营科技,2010,(05).

 

推荐访问:对策 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