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关系探究


    摘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而民俗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却逐渐被淡化。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对民俗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认识以及在认识的基础上对二者冲突的调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
 
    一、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相得益彰
 
    所谓的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所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经过多年形成的文化模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
 
    (一)民俗文化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关键。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树人,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可取代的作用,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一旦这种文化理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个体和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性任务才会得到妥当的解决。
 
    (二)民俗文化是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民俗文化是民间百姓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最本源的群众文化,也可称其为草根文化。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会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延续下去。它融合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和生活流程中,存储在社会各阶层的心理结构中,具有无形的凝聚力。作为一种群体性创造的结晶,这种经过群体活动约定俗成的文化模式和行为准则把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联系在一起。民俗文化虽因地域不同而差别各异,但其共同点就是注重和谐相处。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决定了生活在共同民俗文化区域的人有着较强的凝聚力。民俗文化所倡导的和睦相处的行为规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制约的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能依存于现行社会大环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传统的“旧”的民俗文化与“新”的新农村文化冲突是历史的必然,不合理的部分,如封建迷信等应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之中被摒弃,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移风易俗的跨越。新农村建设是民俗文化走向现代文明体系和发展壮大的一次机遇,如果因循守旧、盲目排斥新农村建设只会让民俗文化自身被时代所抛弃。民俗文化应该抓住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吸收积极因素,完成对自己进行净化升级。
 
    二、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的冲突显现
 
    (一)形式与实质的冲突
 
    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在地方。地方的主动性往往掌握在地方领导人手中,由于部分地方领导人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涵没有准确把握,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很多地方由于理解的失误或者是追求政绩,片面的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了建新房。当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建房上的时候,文化建设便被推到了边缘,更别说这些土生土长的文化。他们甚至还认为业已存在的旧祠堂、寺庙道观对新农村规划,对村容整洁是一个障碍,勇敢从容而又无知地将这些宝贵的物质民俗文化遗产予以拆除。古建筑被强行拆除的报道已不止一次见诸报端。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究竟应该采用何种形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自己所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染,在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化定势和文化价值作为唯一的或基本的标准、尺度和参照系来度量、理解和评价其他文化,并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文化感情和文化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定势而投射到对象中,从而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甚至心理冲突。新农村理念的提出对农村的发展建设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当新的文化理念伴随着改革向农村推进时,习惯了受乡土文化熏染的村民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怀疑或者抵抗的情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就与大众追求的文化产生了隔阂。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交流,两种文化最终要达成共识,但在这种隔阂没有消除之前,传统民俗文化定型的文化形式与现代文明冲突则是这种融合的必然途径。
 
    (二)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冲突
 
    民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多表现为群体性活动,多体现团体力量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民俗文化并不给个人带来直接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文化,这个本身并不直接体现为价值的隐性财富被淡化,普遍存在的民俗本土文化更是如此。即便是一些地区看到了文化所隐含的价值,也大都只是把文化当做一种牟利的工具,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来攫取利益,缺乏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在倡导致富道路多元化的价值理念的引诱下,一些有着敏锐目光的人把民俗文化当作“富豪的亲属”而“绑架”。上演的民俗文化有很多被删减或是为迎合受众刻意改编,失去了原有的风味,更有一些并不符合民俗文化本身要求的演出活动依然被搬上了舞台。我们并不反对对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这种利用是以不损害民俗文化本身为前提的。竭泽而渔的利用方式实际上是对民俗文化的戕杀,甚至可以说是将民俗文化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三)效率与程序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使得人们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失去了过去曾有的权威和号召力,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开始出现分化。民俗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很注重程序意义的活动,这种古板的程序意义在以往看来是十分必要并且一直沿袭至今,实际上也正是这些繁琐的程序反映出民俗文化的内涵。当现代社会文明所倡导的效率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个主要价值后,一些过于注重程序化的活动和礼节仪式开始受到了部分人的怀疑。当这种怀疑显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在有人尝试着突破这种规则而没有引发不良后果的时候,人们开始了对原有的程序化模式的打破与重构,进而便产生了民俗文化自有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
 
    (四)科学与愚昧的冲突
 
    新农村是一种科学的提法,代表了一种新观念。新农村的“新”不仅限于要改变与过去农村相比的那种落后面貌,而且还包括将农村纳入到现代文明的体系之下。原本存在于农村的一些落后习俗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推行文明科学新风尚的障碍。很多地区还存在迷信传统,看似愚昧封建的行为确实跟新农村建设有着不相符合的一面,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新风尚与旧习俗之间所体现的科学与愚昧的交锋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但终究民俗文化会被纳入到科学文明的现代文化体系之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已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境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腐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平衡的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的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调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保护民俗文化本身的需要。不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冲突都只是一个表象,冲突的实质在于考验大众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文化是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解决冲突实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有利的协调作用。
 
    (一)全面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是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要体现新农村的“新”字,又要尽量保留农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上我们有“一村一品牌”,在文化建设上尽量做到“一村一面旗帜”,避免一刀切造成的千篇一律。全面理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外在关系,让民俗文化在新农村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对新农村建设的准确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冲突的出发点。
 
    (二)辨证对待民俗文化本身并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是将民俗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体系的基础
 
    民俗文化产于民间,是大众的文化,明显区别于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但下里巴人的民俗文化并不意味着封建迷信,当然其中会带有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是落后的因素,包括封建迷信的色彩,这些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部分地区这些落后因素在新时期也学会了用现代文明伪装,打出了“电脑算命”等近似科学的招牌,其实质与封建迷信别无二致。这些现象只是民俗文化自身良莠不齐的一个外在表现。这也就要求我们能够明确的把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与歪风邪气、封建迷信区别开来并且永远的将民俗文化中的不合理的部分用现代文明所蕴含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加以改造。明确民俗文化中的“俗”与庸俗、俗气中的“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民俗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必然会落后于现实生活。正如不能因为法律总是落后于社会半个节拍而否定法律一样,也不能因为民俗文化落后与时代就否认起积极作用。民俗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思想和理念在特定的时期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应该采用审慎的态度去认识和评价,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都不是对待民俗文化的明智之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时代的发展要求民俗文化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任何一种文化一旦被固定就会僵化,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最终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对民俗文化科学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理念的吸收和平衡是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不可避免会与民俗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矛盾,这些冲突是对民俗文化能否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现代的社会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已经说明了效率在当今社会不再是一个唯一的价值衡量尺度了。吸纳其他的价值标准构建新的科学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已经是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也就再次印证现代文明所追寻的效率对于民俗文化的冲突将会慢慢减弱,最终达到一种平衡。内涵、经济、和谐这些社会所积极追寻的价值目标应当成为价值衡量的标尺。既注重现代文明所倡导的高效率,也保留民俗文化固有的传统,使其内涵得以发挥;既注重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推动民俗文化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又时刻不忘文化的本质,避免陷入商业化运作的误区,力求在开发中保护其内涵,在研究挖掘内涵的过程之中开发其经济价值;既要在科学的浪潮中让伪科学无处藏身,又不能让科学的手段破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尽量保持其发源时的形态。
 
    总之,始终保持多元化的发展价值的均衡是民俗文化在新时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种近似中庸的价值形态不是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妥协,而是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0).
    2、王海音.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百家论坛,2007(4).
    3、江泽民.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01.
    4、裴俊.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J].特区经济,2008(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政法学院)  

推荐访问:新农村 探究 民俗文化 关系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