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电教科长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市委组织部电教科长,兼市党员电教中心主任、市远程办主任。
2008年,是**党员电教史上最丰收的一年。
12月2日,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我创作的电视纪录片《青春无悔》获“党建宣传类金牌节目”奖。
12月21日,在“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青春无悔》又获最高奖——特别奖,和“优秀摄像”单项奖。
这是广东的荣誉,**的荣誉,也是我电视片创作历程中的又一次收获。
从1984年到2008年这20多年里,我创作的300多部电视作品中有35部先后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金桥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奖。
从一个中专毕业生成长为一名电视记者、成长为一名党员电教工作者,我先后被中央、省和市授予“全国优秀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之所以能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离不开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与支持。
下面,我就自己如何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些经历和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个汇报。
“学习不为文凭,只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我出生在江西一个偏远的山村。1983年,我从江西商业学校电视机检修专业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调到婺源电视台,从修理电视机转行做电视记者。
到婺源电视台工作的头一年,我主要负责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单位给我配了一个文字记者,承担了台里大量的电视采访报道任务。但一年后,我主动向领导提出,以后采访由我自己来写文字稿,不带专门的文字记者。也就是从那时起,电视片创作中的编导、摄像、撰稿、编辑、制作,这些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都学会一肩挑。正是由于对本岗位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才为我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刚来**工作时,我只会简单的电脑办公软件操作,为学习和掌握电脑与网络知识,几乎每天晚上,我都被电脑玩得团团转,也不知犯了多少低级错误。开始是电脑玩我,后来才变成我玩电脑。
07年底,根据省委《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组织制定了我市工程建设实施方案。08年,仅用9个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全市1109个镇、村终端站点的建设任务。今年上半年,又全面完成了全市290个街道、社区终端站点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在市本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利用有限的资金,结合网络发展趋势,在全省组织系统率先建起了“非编工作站”。继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单位后,又使我市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步入了全国和全省先进行列。
2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边工作边学习,仅函授学习的经历就有近10次,内容涉及新闻采编、影视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运用、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不为文凭,只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每一部作品都是我的儿女,都是我的生命”
尽管我从事电视节目创作已有20多个年头,并先后5次参与中央电视台全国重点节目创作,6次参与中央组织部全国重点节目创作,16次参与江西和广东的省级重点节目创作,但每一次面对新的创作任务,我都没有一次轻松过,我总想通过创新,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
98年,在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的日子里,我不仅被中央组织部抽调到武汉完成了反映全国抗洪英模的电视片创作,还创作了《穿越雨季》、《最后的日子》、《寻踪》三部电视纪录片。这三部电视纪录片分别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特别奖、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和“全国第五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红星奖等一系列奖项。
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和对事业的不竭追求,不仅使我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作品,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机遇。92年2月,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我,破例调进江西上饶地委组织部。95年4月,又被江西省委组织部重用。99年12月,应市委组织部的邀请,我又踏上了**这片热土。
近10年来,在广东、在**这片沃土上,我创作的电视作品共50多部。其中,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蓬江河综合整治申报中国人居范例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点题材电视宣传片或电视申报片,都是我创作的电视作品。
每逢编辑制作重大题材电视节目,我都吃住在办公室,这是我20多年来已经养成的老习惯。
去年7月,《青春无悔》刚刚完成前期拍摄,就接到了中央组织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的通知。离报送参评片的截止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那一个月,每天凌晨4点钟之前,我就没睡过觉,也没回过家。每天早上同事给我送早餐;每天中午我的妻子给我送来换洗的衣服。
每当工作通宵后,我凝视窗外的人群,我在揣测,他们中可能很多人刚做了个好梦,但我最划算,我“儿女”诞生了。我把作品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儿女成群,尽管辛苦,但其乐融融。
“对事业我无怨无悔,对家庭我问心有愧”
20多年来,对待我的岗位,对待我所从事的事业,我一直都有一种冲动、一份激情。
03年“抗击非典”期间,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抽调,创作反映广东“抗非精神”的电视纪录片。临行前,我跟家人一一嘱咐,但泪花已挂上我的眼角,我不知道我这弱小的身躯能否抵御“非典”的肆虐。
好在“非典”并没有与我接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出色地完成了广东重点题材电视纪录片《中流砥柱》《时代先锋》的创作任务。在急难险重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又一次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历史。
06年,省委组织部决定以开平市玲珑医院两名年轻大学生扎根麻风村事迹为题材,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目标是参加08年“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并争取要拿一等奖。
我又一次主动请缨。
为不辱使命,从06年10月到08年9月的两年间,我十几次进出麻风村,拍摄行程跨5省市。“为拍镜头摄制组集体中暑”,“为了工作负了家人”……
为了自己衷爱的事业,再苦再累我也能坚持,但对家人,我却有很多的愧疚。
93年11月,我被借用到省委组织部制作电教片。期间,家里三番五次打来电话,告知父亲病危,我强忍焦急的心情,昼夜加班,直到制片任务完成,才匆匆赶回老家,但却没能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
97年,适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这年,我创作了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井冈丰碑》。然而,就在《井冈丰碑》正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时,我7岁的儿子先天性心脏病发作,急需住院做心脏手术。为了不延误该片的及时播出,儿子住院20多天,我没守护过一天一夜。深夜两点多钟以后,我才匆匆赶到病房,看一眼儿子,尽一份做父亲的责任。
07年春节,我本打算跟家人一起回江西老家过春节。因为,一年前我姐夫在老家突发车祸去世,全家人一直瞒着我那85岁高龄的母亲,我也准备趁回去过春节的机会,跟她老人家一起去面对。但临近春节才得知,我跟拍了一年之久的电视纪录片《青春无悔》的两个主人公留在麻风村,与麻风病人和康复者一起过春节。
为了跟踪拍摄,我选择了留下。坚持要回家的老母亲在老乡的结伴下踏上回乡之路。这边,我电话叮嘱老家的所有亲戚,要他们动员全村人,一起来隐瞒,能瞒多久算多久。
除夕之夜,我在开平的麻风村忙碌,而我的老家却打来电话说,实在瞒不住了!在我母亲的一再追问之下,我姐姐已是语哽塞,泪先流……母女俩抱头痛哭,度过了一个最悲伤的除夕之夜。我那年迈的母亲也因此大病一场,我差点又一次酿成终身遗憾。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有得也有失。20多年来,我把“得”看成是“产出”;把“失”看成是“投入”。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要肯努力,肯付出,不断接受挑战和不断超越自我,在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创造精彩的人生!

推荐访问:电教 科长 市委组织部 先进事迹材料